「如果電腦開著,卻連不上網路,那種感覺比沒有電腦還焦慮!」元智大學資訊系的佳惠只要開著電腦,就很難離開網路。不但信箱設定自動收信,連msn都要開著方便朋友留言,一但聽到「叮咚」的訊息,就會衝回電腦前看看是誰留言。

一位孩子已經進入大學的媒體資深主管抱怨,現在的孩子根本是一台電腦一包行李,離父母而去,兄妹倆難得在家,竟然也是互不交談,面對面坐著也只用msn聊天。每天使用網路做大量資訊處理的這位新聞界人士表示,難道這就是大人必須接受下一代溝通的模式?

      不過他也承認孩子出生的前十年,真的很少有空陪伴他們,等到事業穩定,一雙兒女也上了中學,為了孩子長期沉迷於網路遊戲、脾氣暴躁、人際疏離的問題,親子不知起了多少次衝突。 

      網路一旦成癮,僅僅責罵或限制小孩無法解決問題,家長應該找到孩子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及挫折關鍵原因,才能讓孩子徹底脫離網路成癮。

      找到原因之後,讓孩子也覺察問題並與父母共同確立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需學習區辨正常的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不同。如果孩子願意努力,家長須表現積極鼓勵,並避免苛責他的改善速度。

  小孩會不會沈迷在網路遊戲、聊天等,其實也跟小孩的生活環境與個人特質有關。除了親子關係冷淡外,當小孩獨處時間較多,有機會接觸到電玩及寬頻網路時,就很容易有沈迷網路的傾向。

環境因素外,小孩會不會沈迷也跟人格特質有關,有過動特質的小孩比較容易對電玩上癮,因為他們較無法抗拒誘惑,遊戲容易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訂定一些作息安排,譬如:一天可以上網多久,何時上網。如果初期自我的克制力還不夠,可在孩子同意下協助提醒,或善用鬧鐘、提醒物等輔佐。
另外,提供取代網路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打球、閱讀、下棋、唱歌,或培養其他興趣,那麼上網就不會成為唯一的選擇。如果,青少年能從其他活動得到成就感、掌控感,也滿足與人接近的親和需求,那麼上網也不會成為最佳的選擇。

在脫離成癮的過程,孩子必須面對的是網路花花世界世界的誘惑,無論如何,青少年最終是要靠自己意志走出健康的人生,因此,協助他們區辨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對自己有害,是培養意志力的第一步。有了區辨能力,還要有忍耐等待延後酬償的控制力。通常,父母在意志力的培養上,扮演相當重要的加油站。

      在學校,老師也可以協助網路成癮的孩子,這類孩子往往成績退步,而且上課打瞌睡、蹺課或請假頻率增加、與同學相處的關係變差。如果平時在電腦課或其他班級輔導時間,能提供一些網路素養相關課程,例如「網路交友」、「網路禮節」、「網路法律」、「網路遊戲」以及「網路成癮」、「網咖現象」,應可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作用。

      真正親師合作都無法協助孩子脫癮的,就必須求助專業精神科醫師了。根據 Orzack在哈佛大學馬克林醫院的電腦成癮門診經驗,多數網路成癮個案經過每週一次規則性的治療三個月,然後以電話或電子郵件追蹤訪談一陣子,其問題可得到緩解。不過也有一些比較嚴重的個案,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治療,才改得掉此一壞習慣。

網際網路是資訊的超級高速公路,也是一個充斥各種影響力的社交場域。對於網路成癮者而言,它更是一個庇護所,讓在真實世界中缺乏自尊、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或生活無聊、有人際衝突的人,得以隱匿。

網路虛擬世界中充滿了虛擬觀眾,使得渴求維持虛擬名聲與網上自我表露的個體,容易沈溺其中。對於已然出現網路成癮問題的青少年,需要成年父母師長的關懷,才能穿透成癮表象後面的真正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