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慧
這幾個月來最樂的事,莫過於半夜起來收看王建民打球,彷彿又回到幼時看少棒轉播的興奮,尤其看他鏡頭前不經意展露的標準台南男生的羞澀與帥勁兒,便幾幾乎要把他當作在外爭光的家人般珍惜。

不料在八月中旬,古意的王建民竟發了一封公開信,對台灣媒體的採訪下達禁令,王建民在信中表示,對台灣媒體處理他養子身世的方式十分失望,侵犯他整個家庭的隱私,引起極大的壓力和不適,由於在台灣家人蒙受壓力,他不得不做出痛苦決定,除非情況改善,否則不再接受台灣媒體採訪。

於是兩個星期以來,無論這位台灣之光在世界舞台表現如何,鏡頭前,廣大球迷及台灣民眾都無法看到王建民第一手的回應。

因為這個事件,五天內支持王建民的人士,發起要求新聞工作者自律的連署行動,並串聯八所新聞科系大專院校學生、40位大學教授透過網路討論,號召學生、社會人士走上街頭,前往不當報導的電視台大樓抗議,用行動譴責媒體侵犯個人隱私。僵持了近4個小時,電視台回應,願對造成受訪者困擾的部份致歉,並對採訪過程中與受訪者互動的模式進行內部檢討。

洋基隊投手王建民的身世早已不是新聞,只是八月中旬的紐約時報再度報導了王建民養子的身分,引起國內數家電子媒體爭相追逐王建民的養父和生父,弄得兩個家庭苦不堪言,甚至因此落淚。

王建民為何不拒絕紐約時報,反而對台灣媒體大為不滿呢?其實仔細閱讀王建民的公開信即可略知端倪,他說,台灣媒體處理他養子身世的『方式』,讓他全家備感痛苦與壓力,不得以才下了謝絕訪問的決定。

也就是說,其實王建民本人並不想隱晦他是養子的事實,這個事實在1997年他代表國台灣出賽前就知道了,當時,也帶給他內心深沉的痛苦,幾乎讓他放棄了棒球,但是當他這幾年逐漸適應自己真實身分,並設法在生、養兩對父母親之間折衝盡孝時,電子媒體以一種粗糙突兀的方式打擾了他的隱私與安寧,敦厚的王建民生氣了,他的決定讓台灣部分媒體無地自容,也讓一般球迷不甚理解地失望了。

另一方面,紐約時報記者也非常驚訝王建民激烈的反應。因為在美國開放的社會中,不孕夫婦所在多有,收養其他種族的孩子相當普遍,西方社會反而不鼓勵收養近親小孩,收養後夫妻多巧妙地在孩子幼時就告知實情,讓孩子自然地習以為常,不等到青少年期身心劇變時揭曉身世,就是避免類似王建民這樣尷尬的狀況發生。

 所幸16勝後,王建民對台灣媒體解禁了,八月31日大家又在電視前看到阿民自信的丰采、古意的笑容。恢復接受台灣媒體採訪後,王建民希望球迷能夠體諒他的心情,大家都往前看,多多注意他在球場上的表現。

     短短兩週,王建民給國內媒體上了一課,這一課的內容是如何在發掘真相、維護大眾「知的權利」的採訪原則下,也同時尊重受訪者的權利與隱私、感受受訪者的想法。是目前嚴酷的競爭環境下,值得媒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給一般大眾的一課是什麼?在媒體的鏡頭下,未來每個人的隱私都有可能遭到侵犯,每個人對於自己不願回答的問題,也有拒訪的權利,這股反制的力量未來可能凝聚為更龐大的社會力,不容媒體忽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