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常玉慧

消基會十月中旬調查,台灣民眾痛苦指數最高、最感失望的項目是『教育學習』,不論從價格、品質、或未來的消費信心度,民眾都表現出極度不滿的態度,顯示台灣的教育的確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專門針對家長成長的廣播節目「教育好夥伴」,今年繼續全省走透透,總共舉辦了八場聽友會。也許正是因為對教育高度的關心,已舉行第三年的聽友會所到之處,無論在台北、淡水、宜蘭、苗栗、雲林、馬祖、或台南等地,都感受到家長朋友對教育對話的深刻需求。

從南到北的聽友反應:這樣的教育討論「讓不知所措的父母得到一盞明燈」,更多無助的家長也表示,方便又經濟的收聽到節目中專家學者的分享,建立了他們教養兒女的信心。

「教育好夥伴」節目的掌廚人是三個女性,主持人平均年齡已接近五十、平均體重也突破六十大關,相信來參加聽友會的朋友,對麥克風後面的「真實身影」有並不抱著多少期待,造就場場聽友會氣氛熱烈的原因,只有一個――『做父母的心需要帶領』,聽友會正好提供了理念營造與經驗分享的場域。

 聽友會中幾個比較印象深刻的提問是,不適任教師的處理、英語學習、作文與閱讀能力的培養、課外補習問題、校園霸凌現象、孩子人際關係,接受挫折的能力、學校課程、親溝通問題問題,都一一被家長提出討論。

有的家長乾脆把廣播當作不出門的成長管道,不但邊聽邊做筆記,更成為call in常客,他說,勇於call in訓練自己表達及組織能力,讓他重拾說話的信心;也有聽友表達這一系列沒有商業意圖、政治味道的節目,讓她每天都有成長,每天都有好心情。

和電視媒體不相同的是,收聽廣播時可一邊做其他的事情,例如開車或做家事,無可取代的方便性,讓廣播即使在聲光影像極端精采的電視媒體環伺下,仍擁有一批死忠聽眾。廣播的特性是,聽聲不見人,某些廣播節目聽久了,容易養成固定的習慣,一到時間便打開收音機,接收主持人親切地噓寒問暖。

以自己為例,雖然主持了四年多廣播讀書會,私下卻也有特別喜愛的主持人,如果在習慣收聽的時段聽不到主持人的聲音,有時真的還會悵然若失呢!

近年非常流行的線上收聽,對偏遠地區民眾或上班族更是方便,意猶未盡的聽眾可藉由電腦下載喜愛的節目重複收聽,甚至加入主持人部落格,對於相關主題盡情發揮意見,與其他聽友討論交流。

不過,教育只有討論是不夠的,藉由廣播節目及聽友會吸收的能量,必須化為行動,實際的踏出關懷教育的腳步,無論參加各及家長團體、在學校擔任義工、關心孩子學習狀態、或重新釐清教育理念……都會讓教育的明天比今天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