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3103  

                                                                                                                           ----圖片來源:潮流老青春

日期:2015年3月7日(六)

主題如何利用博物館進行親子學習

主持人:常玉慧

來賓:張世宗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玩中學,學中玩」-專訪「數位典藏品牌經典與文化推廣-以益智游藝行動博物館為例」主持人張世宗教授

                                                                                                                         ----資料來源:潮流老青春

                                                                               採訪撰稿人:李佳卉

  「這杯墊,這包裝盒,我馬上可以把它們做成玩具唷!你看!杯墊可以變成拼板,盒子可以變成手提式行動玩具箱。」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張世宗教授如發現寶物地說著,彷彿眼前的物品在他的巧手中會搖身變成富有玩心的益智童玩。

 

  擁有2個碩士、1個博士高學歷光環的張世宗老師談及他與玩具第一次的接觸,是在初中之際,別人戰戰兢兢準備升學,而他卻一派輕鬆,整天遊走大街小巷,尋找新奇事物。一日,無意間在舊書攤發現清末時期民間雜技圖書《鵝幻彙編》復刻本(中外戲法圖說),一打開,中國古代魔術戲玩、益智游藝等深深印在腦海中,開啟他對各種玩具的關注。大學時代,帶著單眼相機及攝影機前往鄉鎮、原住民部落拍攝孩童稚嫩的臉龐,在拍攝過程中,他教孩子做玩具,孩童也相對地無私和他分享平日所玩的玩具、遊戲,進而他將所學到的玩具、遊戲再帶到別的地方,分享給其他孩童。

 

  延續這份感動,張世宗教授畢業後,仍不忘抽空探望這群忘年之友,直到現在,這群孩子們及其第二代、第三代仍不時寫卡片問候,心裡的歡喜大於實質的回饋。

 

  張教授埋首鑽研玩玩具這麼多年,他的夢想是想要築構一座199歲都可前來玩的全齡「兒童博物館」,這博物館的特色與現在的兒童博物館有何大大不同呢?他說「一般的成人博物館都是請勿動手,但我要打造兒童博物館卻是將“勿”拿掉。」這是一種堅持,讓包圍在極富聲光效果卻低效益的高科技遊戲的孩童,不再用二指操縱搖桿或一指神功滑動螢幕,是要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心」,實實在在地用手觸碰玩具之外,還能自行創作做玩具,樂在其中,從中受益,將教育(Education)和娛樂(Entertainment)合而為樂育(Edutainment),突破學校教育的五育,形成第六育。

 

  啟發這念頭並非突如其來,早在1979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年定為“國際兒童年”,他已是臺灣信誼基金會玩具研究部門顧問,為了助力國際兒童年,他協助規劃信誼「全國教學教具展」、漢聲雜誌「中國童玩展」,提供私人收藏的玩具參展,並與友人在中視策劃兒童節目,這些活動僅曇花一現,但他從這些活動中,否決過去「玩物喪志」的傳統舊觀念,他認為應該是玩物”尚智”,因此他負笈美國,潛心鑽研兒童博物館設計。

 

  然他深深體會光有硬體,而無軟體,兒童博物館仍是一個空殼,是一個空想,因此他繼續攻讀藝術及教育,並結合所學的三大專業躬體力行在公園打造地下兒童博物館及貨櫃車博物館,做為他實現夢想的實驗場域。

 

  漸漸地,他清楚理解台灣的孩童需要屬於自己場域的博物館,所以1989年回台,開始打造夢想。

 

  回台後,他更致力於收藏童玩及相關書籍,將富有古人高智慧的童玩,經過教育研究方法,轉化具有教育意義的教材施用於教學場域中,且也驚覺台灣、中國等傳統童玩逐步消失殆盡,製作童玩的人才也漸凋零,為人師表的他一力承擔保護及延續的責任,故在2006年起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執行「游藝數位資料博物館(益智篇) 公開徵選計畫,將二本民間雜學《鵝幻彙編》、《圖繪游戲全書》去蕪存菁地數位化,將內容分門別類將其推廣及應用。當時僅以8塊錢買下的書籍卻能發展出無形價值,也是他萬萬意想不到的事。

 

「玩出興趣、玩出能力、玩出智慧、玩出健康」

  台灣繼日本、北歐之後,正要面臨高齡化社會應有的問題,所以他冀望孩童透過「玩」帶出其他興趣、帶出不同能力,銀髮族在「玩」的過程中可以帶出童心,讓身心靈更健康、樂活。

 

  他提出「保健重於復健」,政府與其投注更多的醫護人員及機構,倒不如在各社區設立全齡兒童博物館,只要是有童心,199歲的老幼一起玩,一起動腦,從童玩中汲取無盡的智慧,邂逅快樂。親子及老人不但增進跨世代親子間的親情,又降低醫護成本,如此一來,社會照養護問題就能減少。

 

  他說「研究玩具有四種人,一種是玩具收藏家,一種是文史研究者,一種是民間藝人,最後是教育工作者,而也是我最想做的,研究童玩開發軟體應用於教育上,以人為本,研究將”玩”融入人的成長學習當中。」所以他在2011年向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提出「數位典藏品牌經典與文化推廣-以益智游藝行動博物館為例」公開徵選計畫,實現自己夢想又向前邁一大步,他說童玩是死的,要有人去操作應用,讓現代人從過去童玩研究中產生意願去操作它,它才是活的,才有它存在傳承並創新的價值,所以他與廠商合作將童玩商品化,然他非一昧追求產值有多少,而是期望透過童玩隱含的智慧做為載體去教育孩子,帶動孩童無限潛能。

 

  於是,他規劃應用「行動型手提兒博館」,直接設立於社區內,讓居民無時無刻都想去。


  如今,他的夢想「社區游藝博物館」即將於6月底正式營運,但這不是終點,接下來,他又有新的挑戰,將傳統游藝智慧跨領,希望繼續出版《玩物尚智》樂育游藝教材系列,將先人智慧轉化有系統的教材,實現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主張,讓傳統游藝在未來新世代能發光發熱,展現新的生命。

 

<訪問大綱>

1. 張老師專門研究「兒童博物館教育」,它和一般的正式學校教育有
    什麼不同?有何特殊意義?

2. 為何有「兒童博物館教育?它和一般的「博物館教育」又有什麼
    不同?

3. 在21世紀變化快速中,如何看「玩中學」的教育意義與功能?也請
    張老師以實際的例子讓我們瞭解(如:中國vs.日本的摺紙鶴)。

4. 家長經常對小孩的活動缺乏興趣,常常只是義務性地帶孩子去活動
    場地後,家長自己就看報紙、滑手機,請張老師談談家長如何引導
    孩子參觀和參與博物館的學習,再者,家長自己本身可否透過陪伴
    孩子中有收穫呢?


線上收聽:http://liverec.ner.gov.tw/auto/index.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