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國高中後,在校時間很長,另一半也在外打拼事業,白天的家,時常空蕩無人,和許多主婦一樣,一個人在家總是懶得動炊,餃子,便成了幾年以來最方便的午餐。
    
    和兒子聊天,食量奇大正值青春期的兒子,完全不相信平常走路喜歡選不同路走、開車寧撿新路試探的媽咪,竟然甘於日日缺少變化的水餃午餐,忙找了外婆來「拷問」,由於外婆迄今還為女兒的水餃餐親自供貨,當場證實所問不虛,兒子的臉上,立即出現好大一個不可置信的表情。 
    
    小人兒哪知道媽咪的365天餃子其來有自呢! 
    
    包水餃,可是童年最溫馨的回憶,一家人談談笑笑圍在擦得一塵不染的餐桌前包水餃,隨著爸媽擀得飛快的手工水餃皮,一大鍋噴香的內餡不多時就見了底,廚房裡,燒好一大鍋滾水,蒸騰的白煙裡,一盤盤現煮的水餃出籠囉! 
    
    餃子外型近似元寶,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就有了類似餃子的記載,到了明代,已經將它列為春節的節令食品,清朝把餃子稱為"餑餑",在李光庭所寫的《鄉言解頤》中,有"除夕包水餃,謂之煮餑餑的描述。 
    
    從小有滿族血統的母親就認為,吃水餃、蒸饅頭比做飯煮菜來得簡便,更是孩子們一同參與家事、凝聚感情的機會,尤其除夕夜,亥時一過後的子時,一盤熱騰騰的水餃,就是新年開始的重要儀式,印象中,那頓水餃身為么妹的我,吃到的紅棗最多,象徵來年好運連連,每年除夕,玩瘋疲累的身子、被元寶餃子溫暖的肚腹,總是帶著成長的美夢入睡。 

    母親包的水餃用料講究、變化多端,從高麗菜鮮肉水餃.、敏豆鮮肉餃、雞肉水餃、黃魚水餃、韭黃鮮蝦餃、蒲瓜水餃、花素餃、到冬瓜燙麵餃、韭菜豬肉煎餃,每一種都子紮紮實實征服了我二十歲以前胃納;然而,婚後麵食機會少了許多,因為成長在台灣南部的另一半,從小到大對水餃的感覺,都當它是點心或配菜,每餐無飯不飽,外表樸實,實則千變萬化的餃子,大多時間只好變成我私藏的午餐饗宴了。 

    台灣要吃水餃,簡直方便極了,住家附近的模範傳統市場就有好幾攤專賣水餃,紅皮的是添加了胡蘿蔔的招牌水餃,加入菠菜汁就成綠皮的海鮮水餃、干貝、鮑魚、蟹肉水餃……水餃現在名堂可多了;懶得煮的話,大街上連鎖開設的水餃小吃店也不少,點好菜,不一會兒白白胖胖的一盤水餃就送到跟前,煮完餃子的湯,調好味道,灑上蔥花ˋ滴兩滴麻油,還可原湯化原食。 

    現成的水餃不但菜市場有、小吃店有、現在連便利商店都有得買,超市的水餃品牌更是五花八門、爭奇鬥豔,愛吃什麼買什麼,現在忙碌的雙薪家庭,要家人花一個上午或下午的時間和麵、擀麵團、包水餃、下水餃、一起圍桌吃個團圓餃,真是太不容易了。 

    
雖然自己包餃子擀麵的技術不甚高超,孩子小時也和他們一同包過幾回水餃,孩子的小手包的水餃歪七扭八,煮出一鍋皮開肉綻的餃子皮湯,實在不甚美觀,這一同包餃子的滋味,恐怕要他們步入中年或到了異鄉才懂得回味吧!

    餃子是種含蓄的食物,未吃之前,外型看來個個相同,但是吃的時候內容千變萬化、宜儉宜豐,真正好吃的餃子是家常的,手工揉的餃子皮有勁道,剁的肉餡有張力,唯有愛戀孩子的母親,才能夠親手包出充滿愛的餃子,爲孩子製造快樂童年。

     餃子有很大的包容性,也是一種知足常樂的食物,除非是親手包的水餃,否則對吃餃子的人而言,每吃一粒餃子都有揭曉玄機的快感,平淡的生活裡,一年365天有水餃作伴,不亦樂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