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玉慧

連日來,在凱達格蘭道上的社會運動,成為多數家庭晚間新聞的焦點,中產階級、專職主婦、黃髮垂髫、老師學生、演藝人員….都上了街頭,甚至辣妹現身嗆聲、遊民也來湊熱鬧,媒體排山倒海式的報導,讓淚水汗水雨水融成的一個又一個激情鏡頭,撼動了無論藍綠民眾的心弦深處。這樣場面前所未見,不但考驗著媒體的公正性,也考驗著父母親的智慧,面對著各種電子、平面媒體新聞,是否每天下班回家,能正確地幫孩子上一堂凱達格蘭道上的媒體素養課。

本來政治應當歸政治、教育應當歸教育,但隨著國中老師率學生赴凱道上公民課、教育局通令禁止、全教會嚴正聲明,到國、高中、大學生輪番赴總統府前抗爭…一連串現象的出現,政治與教育相互重疊影響,關係似乎愈來愈密切、也越不容忽視,媒體力量與政治現象,不斷在教育我們的孩子,無論在課堂上、在家庭裡,這是一個不能規避討論和為孩子解惑的時刻。

然而觀察各種媒體有關凱達格蘭上的報導,藍有藍的立場、綠有綠的說法,真正「專業、客觀、包容、深入、多元」完全無政治立場的的媒體少之又少,面對鋪天蓋地的新聞資訊,到底要相信誰?很多政治立場並不那麼絕對的人,感到十分茫然。以一個小六學童上台嗆聲的新聞為例,媒體就出現截然不同的報導,有的媒體名嘴影射學童被大人唆使,成了小紅衛兵;另一媒體則強調超齡早慧的孩子是朗誦比賽常客,上台出自真心的吶喊,可惜的是,一般關心這則新聞的人們,只看到蜻蜓點水式不斷重複的報導,缺乏深入的探討和調查分析,民眾在新聞中看不到事件的全貌。

當大人都看不到新聞事件的完整面貌,如何引導孩子判斷媒體資訊就更形重要了,否則各吹一把號,媒體激情過後,留給下一代的,可能只剩下一個分裂的國家。

在潮水般的報導下,父母首應以身作則的就是冷靜,不要隨媒體的激情起舞,對於任何一言堂、同一角度、單一觀點的政論節目及新聞報導,不妨抱持三分懷疑精神,才擁有獨立的判斷,不至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對於在此一時刻激化衝突、以偏概全、揣測攻擊、謾罵挑動的媒體及言論,民眾應予唾棄;媒體上常出現的「名嘴」之流不必將之神格化,若所言不實,觀眾大可運用自己的「媒體近用權」,向製作單位反映,然而,對於與自己立場不一的媒體暴力相向,絕對不足取;不論政治立場為何,應嘗試破除「藍的只看藍的、綠的只看綠的媒體」僵局,傾聽不同的說法與角度、顧慮不同的社會立場與感受,包容多元觀點與價值。
在凱道進行的群眾運動,有著非常嚴肅的政治意涵,媒體對於制度問題應當有更深度的探討,進一步了解群眾運動背後所存在憲政體制、司法公正性、政治人物操守等相關議題,並以中性的語言提供客觀報導,提供豐富資訊,發揮媒體監督功能,呈現群眾運動在民主發展的意義,才是優秀健康的媒體。   

凱道上不論挺扁倒扁的的民眾都非常辛苦,為了全台灣閱聽人知的權利,媒體工作者也是24小時待命,苦不堪言。我相信媒體工作著莫不是背負著沉重的心情與責任感,參與這響台灣未來的重大時刻。

幾週以來,每個晚上全家團聚之際,享用的正是媒體從業人員辛勤整天的成果,父母不但應當把握機會學習這樣一堂公民參與課,也正是教導孩子,做一個「小小新聞觀察員」,敏銳判斷是非黑白的最好時機。在這樣一個非比尋常的時刻,不能把孩子放在無菌室,反而應當鼓勵孩子不必跟著大人挺扁或反扁的語言走,培養獨立的批判性思考,釐清思路、客觀判斷媒體現象,建立理性中道的社會力,雖然不是個輕鬆的任務,我覺得正是每個家長不能規避的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