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題目:二百億可以解決的問題
主持人:常玉慧
來賓: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賀陳弘
• 2009-09-25
• 中國時報
• 【賀陳弘】
台灣是已開發國家,幾乎人人都接受十二年的教育,卻執意以巨大的代價,構築第九年至第十年的升學障礙,篩選國中畢業生入學。我們在制度上將高中職切分成一段一段,家長與學生被迫為了搏入前段學校,付出龐大代價。這些代價換算成國民經濟產值,達到五百億以上;外加國民健康的損耗,以及「幫媽媽洗碗」的可貴親子生活與家庭教育幾乎絕跡。教育被異化,「好」學生被物化,「壞」學生被遺棄,其代價何其慘痛。然而,如此現象果真無法改善?
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美、英、法、澳…,都不以成績篩選作為進入高中職的前提,以學區為本。德國以甄別性向做參考,最終仍以自由入學為底線。與我們文化相近的日本韓國,也已經實施真正的免試入學高中職,韓國只有不到三%的特殊高中以考試入學。台灣縱使高中職的實質就學率已將近一○○%,經濟發展水準也需要國民人力資源達到高中職以上,卻仍然堅持採用成績來篩選入學高中職,是已開發國家中稀有的。
如果說,不這樣「考一下」,學生就不會好好讀書,這不但在國際對比之下站不住腳,更否定了台灣歷來相當自豪的教育專業。至於所隱藏的牧民心態,更與先進社會的理念相左。實務上來看,經歷多年「考績」的學生,上了大學,最吸引他們的,是打電動和麻將大賽這些休閒活動。原因就是大多數青少年久經考陣,已經被塑造成一種模式:考試才讀書,不考試就做些輕鬆好玩打發時間的事。
教育部曾經追蹤分析九十二及九十三年全國參加基測的國中畢業生,觀察他們三年後的升大學情形,證明分散的環境更有利於菁英學生的總體表現。因此先進國家只辦理極少比例的菁英教育,而不是全面分段集中。把成績優秀的國中畢業生大規模集中在一起,其實是糟蹋了其中許多學生,估計全國每年因此糟蹋了一千名以上潛力十足的菁英學生!台灣其實是長期弄壞了菁英教育。
我們既然構築依分數排列的差序格局,多元適性就是天方夜譚。升學現場實際將如下:高中職校長不能以個人之力對抗差序格局,將要求招生區各國中成績「等化」,就是同一標準。於是全國一個基測繁殖為十多個「區測」。因此在國中端,教師專業依舊臣服於升學競技之下;學生從國三的五月七月兩次基測,變成三年十幾次段考壓力。由於平時成績攸關升學,因此師生之間、親師之間、學生之間的關係緊張扭曲。這樣不健康的環境,將會增加多少沉淪早傷的中輟生?
發展多元適性教育,不能用「理想的加法」||採計國中這樣那樣的表現;而應該用「務實的減法」||讓孩子不受升學差序格局的桎梏,泰然舒展生長。過去實施九年國教,廢除考試上初中之後,造就了今天小學生能夠活潑發展。而採取國中學區入學的可能流弊,多年來尚可處理。
台灣早期將高中職視為準菁英教育,但是今天幾乎人人都接受十二年的教育,凸顯過去對高中職的全面投資不足,迫使家長與學生爭搶都會區品質相對較佳的學校,不但對弱勢不公平,對菁英學生也不利。台灣今天的教育政策應當是提升高中職的整體水準,撤除國中升高中職的壁壘。各方估計這麼做大約是二百億,遠少於目前每年五百億國民經濟產值消耗在升學競技場。
爭論以基測成績還是國中在校成績來升學,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別,換湯不換藥。權衡利與弊,政府該做的是與國際接軌,辦理以學區為本的十二年國教,使弱勢孩子立足於公平,菁英學生不被糟蹋,所有學子得以適性發展,國家的教育投資,得到最高效益。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有效收聽期間為節目現場後60天內)
線上收聽 免費下載視聽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7.1 (約從第10分鐘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