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題目:透視各國的太空科學概況
主持人:張慧心
來賓:中華空間資訊學會榮譽理事長陳端墀教授

人造衛星科技的演進歷程

衛星是繞著行星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物體,顧名思義人造衛星就是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的人造物體,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火箭工業的發展突飛猛進,而美蘇兩大陣營,都把發射衛星列為重要目標。時至今日,各國都已有能力發射人造衛星,衛星的外型以柱體的設計居多,因為要把一顆衛星塞到運載火箭的頭部,唯有柱狀能獲得最大的空間。衛星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的因應特定用途以及任務所搭載的特殊儀器,像是各種探測、照相設備,或是通訊天線等,另一部分就是衛星本體,包括各種輔助次系統,一般包含在衛星載臺上的次系統,有主結構、電力系統、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推進系統、熱控制系統、遙傳、追蹤和指令系統。
目前的人造衛星多半運用於科學研究與商業機制。例如可做觀察天氣變化的「氣象衛星」,可供土質、水源及礦源研究的「地球資源探測衛星」,還有通信用的「通信衛星」,太空科學研究的「科學衛星」,供輪船、飛行器、甚至汽車等航行用的「導航衛星」,以及軍事用途的「軍事衛星」,人造衛星的高度發展,也引領了人類生活一日千里的進步 。

文章轉載處: http://www.getgoal.com.tw/tech/tech-24-1.htm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有效收聽期間為節目現場後60天內)
線上收聽   免費下載視聽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7.1 (約從第10分鐘起)


訪問大綱:

1.最近衛星撞地球事件,讓人不禁憂心「有一天會被太空垃圾砸到」,事實上可能性如何?太空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垃圾」?
事實上地球的表面積非常大,超過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而太空垃圾在掉回地面之前,都會與大氣磨擦產生數千度的高溫,燃燒、氣化、分解,燒剩的碎片要砸到人的機會大約小於一兆分之一。這次有媒體報導為兩千分之一,是危言聳聽的錯誤報導。
人類為了實際上的需要,例如通信,以及觀察氣象雲圖與地面,必須不斷發射人造衛星及太空站到繞行地球的太空軌道上運行。它們當然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在報廢或故障之後,有些永遠繼續繞行地球,有些會受微薄大氣阻力及地心引力的作用,掉回地面。
 
2.世界各國的太空競賽中,以那幾個國家的表現最突出,主要競爭的「戰場」是否已從月球轉至火星?還是近年已有一些停止競爭的趨勢?
我曾經親自到俄羅斯的太空中心參觀,我也有一位學長在美國太空總署擔任要職。
俄羅斯在蘇聯時期是最先發展太空科技的,在1957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急起直追,在第二年(1958)發射了人造衛星。到現在被國際公認的所謂『太空俱樂部』,還包括法國、日本、中國大陸、英國、歐洲太空總署、印度、以色列和伊朗。俄羅斯因為蘇聯解體,美國因為財政問題,都停止了競爭。中國大陸倒是想逐漸做到美俄兩國已經做過的事情,發射了探月火箭和探火星火箭。
美國太空總署已經將整個月球的詳細地圖測繪完畢,不太需要再加探測。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所以人類在能力範圍內最想先把火星查清楚。
 
3.是否有些國家的遙測及太空科技是出乎國人意料之外的?例如:法國、德國或油國、非洲(南非)各國、蘇聯……的情況又是如何?[註:『蘇』是指『蘇維埃』,是一種共產主義政體,『聯』指聯邦,現兩者皆已不存在,所以『蘇聯』亦已不存在,現稱『俄羅斯』。]
伊拉克和北韓自稱的發射並沒有被國際承認。巴西嘗試3次發射,都沒有成功。南非、西班牙、義大利、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埃及等國家以及一些私人公司,都發展了各自的發射器,但都沒有成功發射。法國屬於歐洲太空總署。台灣、南韓、巴基斯坦、羅馬尼亞、印尼、哈薩克、澳洲、馬來西亞、土耳其,則處於開發各自小型發射器的不同階段。
俄羅斯曾接受太空觀光客來賺錢,美國和歐洲也開始計畫『太空觀光』。
 
4.台灣在太空競賽上似乎感覺很平靜,實際上台灣也有發射多顆衛星升空,福爾摩莎一號、二號、三號…… ,主要用於那些用途?和國人最有關的是什麼?傳媒?氣象?GPS?
2003年國科會成立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下轄『國家太空計畫室』。2005年更名『為國家太空中心』。
(待續)
 
5.台灣大專院校中仍有所謂的「航空系」,其日後的出路及生涯規畫為何?請提供分析及建議
 
6.關於外太空的探險,各國一直都有很多神秘傳聞,對此領域感興趣的同學可往那些方向去努力?或有相關團體可提供諮詢及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