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5月09 星期三
題目:畢業找工作,如何展現優勢
主持人:張慧心
來賓: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救國團主任-張德聰





【張老師月刊/口述:張德聰;文字整理:高惠琳】

近來,我們透過報章媒體,發現青少年的自我傷害事件不少,還包括被迫跟隨父母自殺,都讓我們感到萬分不捨,每一條寶貴的生命,都值得被關切、被保護。

身心需求下,發展出獨特的青少年次文化

面對青少年,我常說:要用青少年的「心」來體會青少年的「感受」;用青少年的「腦」來體會青少年的「觀點」;用青少年的「眼光」來體會青少年「眼中的世界」。這樣子,我們才能跟他們同行,共同成長!

青少年時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相當關鍵的階段,一方面生理發展迅速,一方面心理上邁向獨立成長;當中必定有很多的衝擊,乃至產生了青少年次文化。

什麼是青少年次文化?就是青少年為了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要,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生存的獨特文化,包含了生活型態、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及心理特徵等。

總體來說,青少年次文化有以下幾點特性:

1.是社會變遷的產物。當社會變遷愈迅速,愈容易產生。

2.是橫斷性的次文化。像是十歲到二十四歲,或是十二歲到十八歲。

3.同齡同質的次文化。很容易受到同儕認同的影響。

4.寄生在主流文化底下,無法獨立生存。

這種次文化,往往顯現在青少年的外表或行為上,包括八項重要內涵:

*獨特的價值觀和規範。認同於成人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成人和兒童。

*特殊的暗語。像是「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OIC」(我瞭解)等。

*易受大眾傳播所影響。像是哈韓族、哈日族等。

*注重流行時尚。比如「林來瘋」,於是造成17號球衣的流行。

*重視歸屬感。強烈認同所屬的同儕團體。

*特定身分標準。像是「街舞王」等一些不同於一般社會標準的地位或權力。

*同儕的支持。例如姐妹淘、哥兒們的團體等。

*滿足特殊需求。像是從事犯罪、性活動等社會禁忌。

面對刺激或壓力,產生自我傷害的行為

在青少年的次文化中,可以發現青少年講求新(新鮮)、速(速度)、實(實際)、簡(簡單)、變(變化),更是充滿熱情/ 衝動。也因為這樣,一旦面對刺激或壓力無法紓解,比較容易產生自我傷害的行為。所謂「自我傷害行為」,共分成五大類:

1.自殺:用自己的意願和手段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2.企圖自殺:企圖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並沒有成功。

3.自我傷害:用任何方式來傷害自己,但沒有清楚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意思(有時只是「表演」一下)。

4.攻擊行為:將壓力以攻擊方式發洩,如故意傷害他人。

5.憂鬱反應:失落、沮喪、傷心等情緒表現,甚至產生濫用酒精或藥物的行為。

至於青少年為何會有自我傷害的行為?我們歸納出幾點主要因素:

*身體健康因素:像是久病不癒。

*心理的重大喪失:比如失去寵物、重要的物品,或是和好友爭吵或分手等。

*學業或工作上的失敗:像是成績大退步、一些競賽失敗。

*自我成長的危機或困擾:例如身心發展不平衡、缺少信心。

*同儕團體的排斥。

基本上,不管是哪一類的自我傷害,其實都有一些警訊可以觀察或發現的:

*言語上的線索:想死的念頭,可能由言語表示,也可能在作文、週記中顯現。

*行為上的線索:突然的行為改變。例如原本個性很文靜,突然變得活潑外向;原本上課很專心,卻變得心不在焉;突然把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等異常行為。

*環境上的線索: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家庭發生重大事故等。

*併發性的線索:例如社交行為退縮、顯現出憂鬱的徵兆、情緒不穩定等。

停、看、聽、行動,保護寶貴的生命

那麼,該怎麼進行青少年自我傷害的預防呢?可以從四方面來探討:

1.老師部分

*多傾聽,不要做價值判斷。並且要多注意上述學生「自我傷害」的徵兆。

*不要直接詢問「自我傷害」的事。多用旁敲側擊的方式。

*真誠、鼓勵、分享感受。也可以適時自我開放,談談自己曾經有過的類似經驗。

*瞭解和澄清學生的問題。降低青少年之間的誤解,有時還能重建他們的信心。

*關心及支持。  

*提供支援及資源。  

*立即且合適的行動。

除此之外,平日在班上也要多加強生命價值教育;協助學生及家長有關「自我傷害」行為徵兆的瞭解;教導學生瞭解並善用學校「危機處理網路」。

2.家長部分

*能和子女多溝通,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再給予適當的關懷和支持。

*家長自己的焦慮或壓力,也要能適當紓解,以免把壓力傳染給子女。

*管教子女的態度要一致,並且避免在子女面前爭吵,導致家庭氣氛不佳。

3.青少年自身部分

*學習壓力調適的方法。像是找可以信任的同學或師長「說出來」;把不舒服的感受「寫下來」;或者是「唱出來」、「動出來」,這樣才可以「想開來」。

*練習思考,或是和同學們討論「當發生什麼事時,我可以找誰幫忙」、「當發生什麼事時,我可以怎樣做最好!」

另外,要能安排、發展健康的生活,並且盡量不累積壓力,同時學習關心別人。

4.媒體部分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針對媒體報導青少年自殺事件,提出「六要、六不要」的呼籲:

*六要:1.報導事件時,要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2.提到自殺時,要用一般描述而不要用鼓勵的字眼。3.只報導相關資訊,並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4.要提供其他解決方法。5.要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資源。6.要宣導危險指標和可能的警訊徵兆。

*六不要:1.不要刊登照片或自殺遺書。2.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3.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4.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5.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6.不要過度責備。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7205#ixzz1trTaqdtM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很抱歉各位聽眾,因無名無法直接超連結於節目錄音檔案,因此無法放上連結,請見諒
如有需要請上
國立教育電台-網路電台查詢(有效收聽期間為節目現場後60天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