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題目:教育好夥伴歲末同樂會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教育好夥伴主持人張慧心、常玉慧
一年又將結束,教育好夥伴的三位慧慧媽咪將在今天的節目中與聽眾一起開"歲末同樂會"!
與您分享去年有甚麼快樂的事?對於明年又有甚麼期望?並歡迎聽眾朋友們call-in與主持人們分享!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題目:教育好夥伴歲末同樂會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教育好夥伴主持人張慧心、常玉慧
一年又將結束,教育好夥伴的三位慧慧媽咪將在今天的節目中與聽眾一起開"歲末同樂會"!
與您分享去年有甚麼快樂的事?對於明年又有甚麼期望?並歡迎聽眾朋友們call-in與主持人們分享!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題目:愛與富足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愛你一輩子志工張含瑄
你也許從來不曾富有過,那並不表示你永遠都不會富有!未來並不需要和過去一樣,除非你一直堅持緊抓著過去的信念與方法不放!
Chuck Spezzano 博士說:「人類來到地球,有共同的使命也有個人的使命,其中一個主要的共同使命是"快樂與豐盛"。如果還無法達到這個使命時,"療癒"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共同使命了」。
1. 檢視到底有哪些信念限制了自己的豐盛
2. 為自己的富足採取不同的行動
3. 消融負向能量,成為金錢的吸引機
2010年12月09日 星期四
題目:我的非洲志工服務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台南天心岩素食餐廳經理施宜榛
慧禮法師1992年緣化非洲,目睹非洲愛滋病蔓延、百萬孤兒四處流浪,病苦、貧窮、動亂、死亡籠罩這塊黑色大地。於是立下 「埋骨非洲 - 五世轉世為非洲人」的度眾悲願,開啟了以非洲五十三國為版圖,設定三百年的弘法進程。
首先在南非創建非洲的首座大乘佛寺-南華寺,繼之於馬拉威的布蘭岱,成立第一所佛教創辦的孤兒院-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收養培育當地孤兒、提供技能培訓及病患醫療、致力社會教化、協助保存非洲本土文化等多元服務。希望孤兒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學習一技之長,並接受道德禮教與佛陀智慧的薰習,使身、心、靈平衡成長。
目前ACC在非洲會務運作的中心設於南非,即「阿彌陀佛關懷中心非洲執行委員會」。馬拉威布蘭岱ACC正在興建職工宿舍與圓通小學及裡隆威ACC(Lilongwe)的基礎建設,辛巴威哈拉雷ACC(Harare)第一期工程五棟孤兒房已於2009年7月完工,史瓦濟蘭的祥安諾ACC(Nhlangano)與賴索托的馬飛騰ACC(Mafeteng)則於2008年10月正式動工,將於一年後開始進駐孤兒。
ACC發展是世法與佛法的結合,東方與西方文化的融合,未來將以馬拉威ACC的模式和經驗,複製到非洲53個國家,寄望所培育的每一位院童,都能繼承非洲傳統文化,及佛法的生命智慧,成為具感恩心、慈悲心、智慧行和恪遵傳統道德禮教的新生代非洲人,使非洲這塊人間荒漠,早日形成綠洲。
2010年12月02日 星期四
題目:老比爾蓋茲利他圓滿的人生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皇冠文化集團總編輯盧春旭
世界首富比爾.蓋茲的父親
首度分享教養秘訣和傳家智慧!
爸爸,下次有人問你,你是不是真的比爾.蓋茲時,我希望你回答:「是。」我希望你告訴他們,你是另一個比爾.蓋茲一直努力想成為的人。──【微軟創辦人.蟬連14次世界首富】比爾.蓋茲
老蓋茲的智慧一如他兒子的才華。我從他們兩人身上學到很多,也相信每個人都能從老蓋茲在本書分享的洞察中獲益良多。─【股神】巴菲特
許多人總是這樣問老蓋茲: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題目:獨立思考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李正三
中國的父母多喜歡自己的孩子聽話,好像聽話就是一切,聽話就是好孩子。而且不但要求孩子聽話,還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有的孩子進中學了,父母還要為他們收拾書包,送他們上車。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學,父母還要一直千里迢迢地送到學校,為兒女鋪好被褥,才肯離去。
的確,一個溫馴聽話的人步入社會後,不容易與他人發生意見衝突,尤其是對上級百依百順,容易博得一些上司的歡心。尤其是女孩子,將來結婚後能聽從丈夫,可以當一個好妻子。但是,要求孩子聽話,實際上是使孩子喪失獨立性,而變成一個沒有責任感,不用頭腦而怯懦的人。當然,他也許在某種特定的社會裡,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當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時,一個溫馴的工具是會被社會所淘汰的。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從小我們就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在孩子表示自己的意見時,絕對不要用「你要聽媽媽的話,好孩子!」來壓他。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時刻強加於孩子,彷彿只有自己才是正確的。即使父母發現或認為孩子所說的話不對,也應該允許,因為孩子的想法和主張不正確也是常有的。父母可以解釋、糾正,而且應該解釋和糾正。因為這正是教育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好機會,只是語氣應該親切:「你會有這種想法嗎?」同時還可以加上一句:「但是媽媽不認為如此,」或「你的意見是錯誤的。」這樣就可以糾正孩子的錯誤主張,培養出孩子正確的觀念,獨立的思考能力和靈活的頭腦。
有一個心理學家作過一個分析和研究。他認為當被問及「你要喝什麼?」時,回答「我想喝咖啡,不想喝紅茶」比回答「什麼都可以」的人,將來在社會上更有作為。因為他遇事都能有自己的主張,而且敢於表達出自己的主張。
既然鼓勵和允許孩子表明自己的主張,因為孩子終究是孩子。孩子無理的要求,常見的如看見別的同學暑假到外地去遊覽,因而也要求:「媽,我也要到台中遊覽。」或者看見別的同學有了什麼新的東西,因而也吵著向父母要。這種要求沒什麼不正確。但是考慮到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和大人的收入,即又可能是非份的。這時父母本可以向孩子講清楚家庭的困難,無法滿足。但是,有的父母認為一時間和孩子講不清,或者由於某種原因而不願多講,常採用一種搪塞的態度:「以後再說!」或「以後再給你買!」
寫「日本第一」的著名作家D佛格爾分析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則之一是「親子之間要形成絕對的信任關係。」因此,為了維持這種彼此信任的關係,在類似情況下,不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而說:「以後再考慮廣以此來避免和孩子對立,以免導致母子間感情破壞。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題目:用電影裏的生命教育談獨立思考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牙醫師李偉文
如果孩子問你下面這些問題,你該怎麼回答呢?
當老師做錯事情的時候,我應該勇敢的站出來說話嗎?還是裝作不知道?
什麼是友情?愛和佔有有什麼不一樣呢?
為什麼現在的十六、七歲不適合結婚懷孕?古代卻往往在十五、六歲就結婚?
孩子在成長歲月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
他們對生命有許多困惑和不解,但這些問題大多都無法有標準答案。於是。李偉文選擇了和孩子一起看電影,從別人的人生故事中尋找答案。他從孩子小學四年級起就開始陪孩子一起看電影,每星期至少三部電影。一直到現在孩子已經國三了,仍然持續著。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題目:陳松根談獨立思考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愛你一輩子起草人陳松根
我不是最好的,但我是不同的。
人生出來就是每個都不同:不同的外貌,不同的天賦,不同的思想。換言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天生的,是自然而然的。
發揮獨立思考,就是發揮上天賦與我們的獨特的人格。事實上,只有獨立思考的人,才會有獨立特行的個性,才會有獨立自主的生命。亦只有這樣,人才會活出生命的光輝,活得暢快和有意義。
平庸的人,他們不曉得運用天賦的獨立思考,他們只會人云我云,人有我有,人做我做;他們愛受人擺佈,被人愚弄;他們怕人取笑,怕人妒忌,怕人排擠;他們終日責怪人家,也終日埋怨自己。事實上,是他們自己埋沒了自己的個性,是他們自己埋沒了自己天賦的獨立思考。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父子騎驢的故事嗎?從前,有兩父子一起騎驢,有人看見了,就說他們虐待驢子,他們聽了,就讓兒子騎驢,父親走路,於是,又有人說兒子不孝順父親,他們聽了,就讓父親騎驢,兒子走路,但不久又有人說父親不愛護兒子,最後,兩人只得抬著驢子走路了。事實上,無論我們怎樣做,總會有人說三道四,別人的意見,我們固然要聽,但最後必須是自己用獨立思考去決定怎樣做,因為只有自己才最明白自己的興趣和才能,亦只有自己才會對自己做的事負責。
獨立思考並不是叫我們盲目排斥別人的意見,也不是叫我們凡事都不相信別人。事實上,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都不能親眼看見和親身經歷,但它們郤是千真萬確的。一件事情是否可信,我們要用智慧、用常理、用良心去判斷。如果某件事情是超越我們的智慧所能判定的,我們就要接受這個現實,把事情拋開,或許日後當我們有能力時,事情就可以解決了。
2010年11月04日 星期四
題目:從媒體素養談獨立思考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羅曉南
《誰扼殺了赤子之心》─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羅曉南著
最近幾年新新人類中頻頻傳出一連串震撼人心的犯罪事件,其中最令人憂心與困惑的是:何以小小年紀就會工有如此沈重的煩惱惡習?他們多未成年,但犯罪之殘暴程度不輸成人,且往往毫無悔意。
對於此一現象,學者專家們提出了許多解釋:升學主義、缺乏人文教育、社會風氣敗壞、缺乏道德感、罪惡感,……等。然則有一項筆者認為重要的因素並未被提及:新新人類都是在電子媒體、電子文化侵染下成長的一代,他們幾乎沒有什麼「童年」,過早的介入成人世界,去玩那些他們身心發展還無法負荷的成人遊戲。
根據傳播學者的研究,在電子媒體(尤其是電視)發展之前,兒童之社會角色和認同的發展要受限於他們所在的場所,通常是師長們所認定的適宜場所。而電子媒體則使他們有機會(至少是「虛擬」式的)介入了成人的互動,使兒童可以輕易的窺知成人世界的秘密,一覽其表面行為的「後台」。在過去印刷媒體掛帥的時代,由於閱讀印刷文字需要讀寫能力,所以這部分的社會世界或「後台」,對兒童而言是隱藏的、較不易接觸到的,兒童也因此相信成人(包括師長)有能力自我節制,他們比較能明是非。這種信念,學者們認為,有助兒童發展其健全的自我觀念,並因而培養其理性的能力,即或在面對困難時也能保有理性。然而現在的電子媒體則使兒童和成人無區隔的暴露在同一社會情境中,兒童可以從電視中學到的不僅是補充了家庭、學校知識的不足,而且還包括了許多「反面教材」(如一時的「善有惡報」「惡卻有善報」、及大人們的「偽善」與無能),進而有助顛覆學校和父母在兒童早期社會化中的權威角色,最終則促成了「成人與兒童區隔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題目:創意
主持人:張慧心(代)
來賓:創意─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莊淇銘
熊彼德先生(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是20世紀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在其最重要貢獻的經濟發展過程理論裡,將經濟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靜態定型社會、正常發展的社會及不規則發展的社會,他說在靜態定型社會,一旦發生自發性且不連續的變動,改變了定形狀態,也取代了定形狀態,經濟社會便進入正常發展的社會,而這種自發性的變動,就是企業家的創新活動,因為創新才能獨佔,獨佔才能享有利潤,有了利潤才能打破循環流轉的狀態,經濟社會才能持續的進階。
由此可知創新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更是利潤的泉源。今天我們的經濟社會,已非一國境內所可掌控,面對全球化的經濟社會,其錯綜複雜多元,流轉變化之快速,如無創新意念之增進,將被此波潮流所淹沒,再固守以一般知識與技術生產,不僅社會國家無競爭力,個人也將陷入天天忙碌,年年辛苦的生活,如能以創新為工作,則一次創新發明,終生榮華富貴,當指日可待。
失業率的計算,一般係以國內勞動人口與有意願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人口比例表示。面對就業市場結構的改變,未來要降低失業率,政府如果仍以充分就業政策、安定政策或所得重分配政策來干涉,讓「找不到工作的人,變成找得到工作」,那將會事倍功半,今後任何政府想降低失業率,只有將「有意願工作之人,培養為無意願工作之人」,無意願即無需要工作之人,其人數愈來愈多,失業率才有可能降低。凡人沒有不需要靠工作來謀生的,所謂無意願不需要工作,是指其一生大部分時間無需要工作,但有高收入,如何才能變成沒有工作,又有高收入,那就是超智能創新的工作。
未來的主力工作包括超智能創新的工作之創見、想像力、直覺能力及世界觀的專業技術;另外還有變化心智(教育)的工作及關懷照顧的工作。雖然從事此類工作人員,都要具有好奇心、冒險心、挑戰心及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求知心之先天優勢特質,但創意人才是可以培養的,可以用教育、訓練來生產人才的。
首先我們要掌握所有創意背後的基本原則,不外乎舊元素的重新組合,即如作文重組或化繁為簡、化簡為繁的組織能力;不同事物間的關連性,聽、看出不同事物的理性、感性及邏輯相關,即是創意生成的要因。所謂技術看四方,創意聽八方,秀才靠文章,就是這個道理;認知創意的基本要求、基本價值就是要建構一個新型態,新花樣的世界,而且創意是要有市場價值的。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題目: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意力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THE ONE設計部創意總監陳俊豪
創意三思維
簡述創意三思維,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創新、技術創新。
創造力又是什麼?共有四個定義,第一個是創造力是對傳統或文化的再詮釋與再建構,創造不能失去傳統,它必須建構在傳統與文化的基礎之上,把傳統與文化當作是創造的材料。前幾天我看到一隻手錶,上面寫著「old is new」,因為上面有傳統的面具,因此,成為一種復古風格。第二個創造力是舊元素結合新元素的再進化,如同我講的那些例子,日本卡通棋靈王,是用舊傳統圍棋跟現代結合產生的。第三個創造力是標準與框架的超越,當老師除了要具備基礎能力外,也要有創意,懂得轉換,不能只追求典範,而是要超越典範。最後一個創造力是一種積極的價值意向,外在的物理性是用由內在的內心情境詮釋的,假如我有半杯水,我可以說「不錯,我有半杯水」或說「我只剩半杯水」,「半杯水」是無法改變的物理現象,而如何詮釋它?可由自己的內心狀態來詮釋。因此決定事物的樂觀與否是由自己決定的,我們要培養正向的思考。
創意人的信念
首先創意人要有自信,當老師也要有自信,自信是成功最大的因素。創意人要有好奇心、懂得探索,要勇於冒險與嘗試,有一個人跳網子跌倒了,其他人在笑他,可是他說了一句:「至少我有嘗試跳過,有些人連嘗試都不敢。」因此創造的勇氣比道德勇氣更重要。再者,創造人隨時要保持幽默感,轉換情緒。「不要只要求別人必須富有創意,而忘了提醒自己要富有創意」。當老師也必須如此,自己有創意,學生才會有創意,且創意要隨時使用。另外,要有開放與接納的心胸,因為視野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要求別人遵從你唯一的意見常會抹殺創意;「實踐主義者創意如同運動,除非你自己動一動,否則他對你的功用不大。」,創意也需時常練習。
創意的培養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題目:如何教小孩學習創意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森林小學主任林青藍
◎森林小學校長 朱台翔
只要談到跟森林小學有關的話題,人們常常會問我的是怎麼樣挑選老師的?我的答案很簡單:他(她)必須要愛玩。
每一年農曆年底,人本教育基金會和森林小學的尾牙,都是,所有的工作人員、義工和人本之友都會齊聚一堂,大家帶著各自的拿手好菜,吃飽之後,各個部門表演娛樂節目。
有一年,董事會特別提供了六千、五千、四千的獎金給表演得最好的前三名,獎金雖然不多,卻足夠讓各個部門卯足全勁準備節目。
森林小學的老師們也不例外,節目是「拍賣名畫」。
主持拍賣會的一位男老師,戴著披肩的假髮拿了一個框框,框住自己的上半身和頭部,一看就知道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題目: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意力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如果劇團團長趙自強先生
要想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父母必須首先瞭解創造力的特徵,並能加以鼓勵。有創造力的孩子對人與事物較敏感,點子多,問題多,常常是打破沙鍋問到底,而且不會輕易滿足簡單的答案。他們回答問題時有自己的看法;常是不按牌理出牌;喜歡為事物想新奇用法;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充滿幽默感;喜歡做較難、較具有挑戰性的事;對有興趣的事很專注,而且多才多藝。父母親面對孩子的創造力行為時,要有耐心、會包容、會讚美,以鼓勵孩子多看、聽、觸摸、操作、探索。父母要傾聽孩子的表達,熱衷於他的想法,還要尊重他的意見及好奇心,這樣有助於孩子創造力的培養。
許多人都反映孩子創造力有限,其實原因雖然很多,但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就是閱讀能力有限,因此家長可以給孩子多買一些動畫書、卡片等,還可以常常和孩子一起討論。「想像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在和孩子一起討論的時候,家長要善於提出各種問題,讓孩子通過猜想來打開思路,為思維的飛躍提供強勁的推動力。要注意的是,要想激發孩子的潛能及創造力,父母必須掌握向孩子發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問。因為這既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更可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其表達能力。問一些沒有惟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茶杯有些什麼用途?多少減多少等於9等等。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當然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發問。孩子的求知慾是很強的,喜歡對不懂的事情發問,父母一定要耐心地跟孩子一起討論、並解釋這些問題。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問題,可以通過查閱其他資料得到正確的答案再回答孩子,千萬不要用虛假的答案回答孩子,或是拒絕回答孩子。
要激發孩子的創造能力,父母還要善用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方法,並在日常生活中實施。例如盡可能讓孩子有參與家中事務的機會,並儘量採用他的意見。利用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說「磚頭可以做什麼用?」讓孩子提出一些別人沒想到的用途。還有,提出一些突發性的問題,例如「你在百貨公司走失了,怎麼辦?」、「怎樣使房間的佈置更漂亮?」拿一些「假如」、「想像」的問題跟孩子一起討論;給孩子一些現存的事物,讓他去「改變」、「改良」或「創新」;鼓勵孩子嘗試各種新經驗,讓孩子有安靜的地方,自由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分享及展示孩子創造的成果……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文章轉載處: http://www.gemderm.com.tw/archives/9182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題目:寧靜自在:從做自己談起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輔仁大學英文系退休教授謝錦桂毓
輔仁大學英文系的中文教師。「謝錦」是被學生簡化而成,也是比較多人稱呼他的方式。
在三十三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給學生一項特大課題:「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玩雙贏的遊戲。」
他把一般學生視為「營養學分」的國文課,變成一堂如禪宗棒喝的「生命成長訓練課程」,直指靈魂核心的教學與詰問,啟發無數學生。學生形容謝錦的影響,「就像一根釘子釘在身體裡面。」
一位上過謝錦課的學生這麼說:「謝錦的課是民族靈魂的改造工程。他引發著狹隘且積習深厚的年輕人,脫去身上的殼,覺察自已在這個時代的位置,找到靈魂回家的路,以及屬於自已生命的意義。」
三十年多來,謝錦的課在輔大英文系已經變成一則傳奇。他是最多人恨,也是最多人愛的老師。他的課最辛苦、最難修,卻也收穫最多、影響最深最遠。大家似乎總是說不清他究竟是無情難溝通,還是溫柔多情又最懂你的心。反正,謝錦就是這樣抱著對人的愛與熱情,用一種堅持、不妥協的態度,創造出一片獨特的課堂風景。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題目:華德福教育的寧靜自在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張純淑校長
華德福教育就是配合人的意識發展規律,階段性針對意識來設置教育內容,讓人的身體、生命體、靈魂體和精神體都得到發展,最終達到具有超越物質、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與判斷力,纔能結合與生俱來的智慧和本質實踐自我,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有感於工業化之後人性的失落,提出了「人智學」的思想,提醒人們不要被眼睛所見的外在物質所迷惑,而應當去追求心靈及精神層面的世界。人智學認為人是由精神、心靈及身體三種要素所組成,其又分屬於精神系統、韻律系統及肢體系統,而分別由頭、心及四肢三個身體部分控制,也分別掌控思考、感覺及意願三種心靈功能。依據他對人的理解,史代納發展出一套循序漸進的教育理論。他認為人的生命是以七年為週期,一個人在二十一歲時就是一個「全人」,是一個擁有身、心、靈和諧的自由人。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理論就是在「七歲週期」的觀點上,根據孩子在每個週期中的特色及發展狀況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華德福學校的成立,可說是因應了歐洲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對學校教育改革的共識,以促發、促進性的教育方式,強調「個別化」,重視個別孩子心理性的意義。
華德福學校課程安排有一個很清楚的教育方向設計,即由「圖像走向文字」、「韻律走向概念」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仰賴藝術的力量是無法達成的,所以華德福教育的藝術活動滲透入所有年級的課程中。學齡前的兒童強調的是「感官體」、給予的是「很少的玩具,很多的想像力」;一到八年級給予圖像與自然相關課程居多;國三至高中階段才施予與文字和概念等複雜思考相關的教育內容。他們認為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先學習掌握「人和社會」、「人和經濟」、「人和世界」的社會關係。
課程安排為完整四季韻律,一年四學期制;在一學期十週的大韻律下,十分關注三週連貫的主要課程韻律;週期性的主課程下,學校關注每天規律的生活作息,這是由於重複的韻律有助於穩定孩子的焦急與不安,開展孩子的內在自由。語文、數學、自然等次序性進行的「主要課程」,可以說是華德福教育課程的核心,引導孩子連結外在感官世界以及內在的觀念和情節世界。「副課程」主要是美學的呈現,水彩畫、形線畫(form drawing)、蜜蠟、泥塑、音樂合奏、優律詩美舞蹈(eurythmy)等藝術性的活動,引領孩子釋發內在生命的力量,滋養孩子的意志力與情感。
本文摘路自:http://csm00.csu.edu.tw/0542/941/joy/942word/942Answer%A4@%A5%D2/%B5%D8%BCw%BA%D6_%A4@%A5%D2-ok.doc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題目:寧靜自在:從做自己談起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輔仁大學英文系退休教授謝錦桂毓
寧靜自在:從做自己談起
輔仁大學英文系的中文教師。「謝錦」是被學生簡化而成,也是比較多人稱呼他的方式。
在三十三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給學生一項特大課題:「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玩雙贏的遊戲。」
他把一般學生視為「營養學分」的國文課,變成一堂如禪宗棒喝的「生命成長訓練課程」,直指靈魂核心的教學與詰問,啟發無數學生。學生形容謝錦的影響,「就像一根釘子釘在身體裡面。」
一位上過謝錦課的學生這麼說:「謝錦的課是民族靈魂的改造工程。他引發著狹隘且積習深厚的年輕人,脫去身上的殼,覺察自已在這個時代的位置,找到靈魂回家的路,以及屬於自已生命的意義。」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題目:師長如何培養孩子能寧靜自在?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
寧靜多一點:個性不是天生的(洪蘭)
寧靜多一點~ 給孩子身健康 心寧靜 人平安的成長環境
當孩子誕生的時候,我們希望,孩子平安快樂的成長。
身健康,強壯不虛弱;
心寧靜,平和不焦慮;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題目:寧靜自在:從做自己談起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輔仁大學英文系退休教授謝錦桂毓
輔仁大學英文系的中文教師。「謝錦」是被學生簡化而成,也是比較多人稱呼他的方式。
在三十三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給學生一項特大課題:「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玩雙贏的遊戲。」
他把一般學生視為「營養學分」的國文課,變成一堂如禪宗棒喝的「生命成長訓練課程」,直指靈魂核心的教學與詰問,啟發無數學生。學生形容謝錦的影響,「就像一根釘子釘在身體裡面。」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題目:從客家文化談根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理事、第三工作室負責人陳邦畛(陳板)
看到自己的生活 發現文化的美好
【文/周倩漪】
「在社區營造裡,我的參與身分為『社區的老百姓』,而非其他職務。」陳板用一句簡單的話,直指社區營造的根本精神。身為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理事、第三工作室負責人的陳板,長年從事社區營造、影像紀錄、客家文化觀察,著有《六家庄風土志》、《水與竹塹:新竹水文化導覽手冊》等書,主編《大家來寫村史》。當社區的居民將看法和感受提出來,如引起同感,便會發酵。「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總會吸引共鳴。」就從這麼人性化的出發點,陳板引領進入社區營造的真實面貌。
以「異鄉之眼」,重新發現自己的家鄉之美
「解嚴是美的。」陳板說。政治上的解嚴,讓自由與多元價值得以發展,不同族群相互尊重、認同差異,為弱勢發聲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民間力量崛起。對於公義社會的追求,漸漸成為普世價值。社區營造與政治解嚴有著重要的關連,如果沒有解嚴,社區便無法看待自己,重新發現自己的土地、風俗與價值。社區營造可以從自然與人文兩個角度觀察其深層意義。從自然環境來看,台灣由於緯度與高度上的差距,造就出特殊的自然風貌。陳板曾與「台灣蕨類教父」郭城孟教授到新竹鎮西堡與當地原住民分享植物知識,這個印象中偏遠、交通不便、沒有學校的地方,當專家與居民的對話一拉到野外,居民用不同於學術術語的語言命名及對於植物樹種在各種地形生長形貌的生動描繪,讓此地的意義生動浮現。「每一個動作,都是社區營造。」陳板感性地說:「問題是如何讓它發光發熱!尤其是在地人對自然與文化資產的加持。」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題目:社運前輩陳來紅談根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台灣女藝協會理事長陳來紅
不安於室的媽咪 ──陳來紅和女人組織
文.吳玲珠 圖.林格立
在台灣八○年代初期興起的婦女運動領導人物當中,素以提倡「女人合作志業」聞名的陳來紅,知名度或許不是最高的,但從早期參與婦女新知、主婦聯盟,到中期組織袋鼠媽媽讀書會、書香協會,一直到近來積極推動的婦女共同購買等,關懷的領域上自政治、下至民生,可說極為廣泛。同時兼具家庭主婦身份的她,也更為貼近傳統婦女的角色認同。
陳來紅究竟是什麼樣的女超人?為何能扮演如此多的角色而游刃自如?她如何安排時間?又如何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力量?
走進新店市「綠主張共同購買中心」,三、四十坪大的空間中,到處可見活力的女性身影,有的帶小寶寶玩耍,有的拿鐵鎚修理老柴門,有的專心分辨剛送來的蔬果,或安靜閱讀繪本,工作夾雜生活分享的氣氛,洋溢在屋裡每個角落。
後院中,一名抱著大箱蔬果、一頭俐落短髮的女子笑嘻嘻地招呼夥伴,她正是多年來積極倡導「女性合作志業」的婦運前輩陳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