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縣家長協會理事長陳松根先生,是一個古意的宜蘭人,多年來他用「心」來關切孩子的教育,對當前的教育有許多深刻的反省,每每在教育議題上提出誠懇的針砭。對家鄉的執著,也讓陳松根多年來無怨無悔地投入社區營造,為社區注入活水。

    許多認識陳松根的朋友,以及常常收聽教育電台〝教育好夥伴〞的家長,對他信口捻來都是道理的談話內容,印象深刻。陳松根認為他只是什麼事情比別人提早一步設想而已。從小的家教告誡他:真實的話如果沒有經過內省思考,粗糙地脫口而出,往往容易使人難堪,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陳松根對於當今的教育問題也有深刻的思考,他說:現在講求多元的智慧,然而許多中小學依然用單一的紙筆測驗來評量孩子的成就,有其他優勢但學業表現不良的孩子,往往無法得到肯定。其實每個孩子能力不同,沒有一項考試是對所有的孩子都公平的。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未來國力的評量,是要看這個國家能夠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來和全球競爭。
   
    
至於家長可以用生命來看整個教育,做家長要思考的是,怎樣將生命經驗傳授給孩子。有一種父母管教孩子,不乖就打,乖就賞,這像動物園制約化的訓練動物。但打是最原始的動物本能,父母到底是在教孩子還是教動物呢?

    因此陳松根對待孩子就像對待朋友,他們家孩子行為有偏差時,父親會用空間來約束孩子,聽爸爸把想法說明白,讓孩子思考五分鐘後,再把自己修正過的想法說出來。現在是講究溝通的時代,一定要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陳松根也很用心去經營家庭生活。比如晚餐時一定把其他燈都關掉,餐廳也特別選很有氣氛的燈具,並放一段心靈音樂。直到現在孩子已經上了大學,最懷念的還是在家裡晚餐的感覺。宜蘭老爸陳松根認為,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要談感情。一個好的成長應該具備三個條件:一個是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一是給他什麼本質,是不是可以把你的生命經驗傳遞給他?另外是如何引導孩子思考?他希望父親節這一天,每一個作父親的都要思考這三個問題。

    ※                                            


    近來站在第一線,為全國學生受教權發聲,其努力、用心相當受到矚目的是一位鐵漢型勇士--包崇敏先生。細細探究包崇敏參與家長運動的過程,這位看似堅強、高壯的男士,背後卻有許多動人心弦的故事,最惹人關心的是,包崇敏身邊有一個重度腦性麻痺么女-包錦蓉。這個孩子從當年醫師口中的〝沒救了〞,經過包崇敏和太太朱若愚多年扶持下,到現在屢獲國際大獎,而且成為聯合國選出的十二位世界模範兒童之一。
   
    〝也是錦蓉〞,包崇敏說:〝間接促成了我參與家長運動的動機〞。

    合併視障、肢障、語障、智障多重障礙的么女,入學時曾遭受十二所幼稚園拒絕,弱勢族群家長的心酸,以及為了更貼近剛從花蓮回來唸小學的長子的成長,使包崇敏投入參與仁愛國小家長會義工工作,隨後擔任會長,在仁愛國小家長會會長任內,他結合一群熱心家長成立仁愛國小感覺統合基金,率先建立北市國小第一間感覺統合教室,讓無數國小學童得到幫助‧
    
    問他家中有一個如此需要人照顧的么女,怎麼還有心力、能力把愛傳得那麼遠?帶著招牌笑聲,包崇敏爽朗的表示,遇到這種事,只有兩種態度:窩在家中自怨自艾、或勇敢站出來。顯然,他選擇了後者。當年一次私人婦產科的錯誤醫療,讓孩子卡在產道太久,嚴重缺氧;造成重度腦性痲痹,也成為父母一輩子的心痛,所幸夫妻倆很早就為女兒展開早期療育的路,後來在繪畫及游泳兩方面能力竟然都開花結果,許多人感到是父母之愛、是家庭的同心,讓錦蓉站了起來。

    看著女兒在體能與藝術上不斷進展,教育上卻一直沒有適當的歸宿,曾經送女兒到北政國中自主學習計畫就讀,並擔任家長會會長的包崇敏,更加深了在教育領域奉獻的決心。包崇敏參與家長運動已經有十五年歷史,去年起擔任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除了負責法政組繁忙事務外,主要的義務性工作還包括:北市特教鑑定安置委員會委員、腦性麻痺家長協會常務理事、教育部特殊教育委員等;其中尤其擔任鑑定安置委員,要負責台北市近九千名特殊兒童鑑定安置,工作量不可謂不大;有時白天到處開社會服務會議,晚上才能騰出時間從事自己公司生物科技的專業,常常一忙忙到夜裡二、三點鐘,心力交瘁〝所幸太座一直很支持〞包崇敏說。他相信,社會上如果可以有更多父親親身參與教育,才會讓教育的路更寬廣。

    ※                                             


    李老爸正三參與孩子教育已將近二十年,從孩子未出娘胎開始,到現在兩個女兒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高中女生,擔任臺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的李正三說:「因為一路陪伴孩子成長,我們家女兒從沒有出現什麼青春叛逆期。」


    傳統做父親的總認為教育兒女是媽媽的事,李正三確卻不這樣想,父親固然大多在外忙於生計,比較沒空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但等到攢足了金錢上所需的安全感,許多辛苦打拼的老爸才發現,孩子已經一瞬間長大到難以與父親溝通,而且可能再也不需要父親的地步,到那時,的確是所有為人父者的人生一大憾事!

    會如此堅定地陪伴孩子成長,和李正三自己童年經驗有關,當時李媽媽帶家中四個蘿蔔頭住在高雄,父親卻遠在台北工作,記憶中好久好久才能見父親一面,而李正三幼時最欣喜的事,就是醒來發現父親睡在身邊,起床後做馬給他騎。這種溫情其實是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需要的,所以李正三認為,孩子其實不在意父親的名片上是不是多一個家長會長的頭銜,孩子小小心靈在意的是父親是否曾牽他的手去上學?是否曾一同走過黃昏的小路?是否曾一起看日出日落?這都是孩子成長期的重要養分。而由於李正三深度參與學校事務,甚至集合一群家長組成北安國中自主實驗班,一直是孩子心中的偶像爸爸。

    正三老爸今年父親節的心願,是希望孩子能了解自己未來要走什麼樣的路,要什麼樣的人生。他這個做父親的會永遠在背後支持她們。


(本文部分取材自臺北市家長協會出版的家長聯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