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

日期:2014年7月25日

主題:台灣電影系列二:一湖死水或一池春水?探討台灣電影教育走向

主持人:常玉慧

來賓:聞天祥  金馬影展執行長、資深影評人

 

比好萊塢還好萊塢的台灣電影市場—台灣電影改革之路 2013-11-21 文/陳潔曜

----資料來源:破報

法國凱薩獎抗議事件

法國電影產業達到高峰,國片市佔率超越美國電影之際,法國導演巴絲卡.費宏(Pascale Ferran)於2007凱薩獎風光得到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得獎時卻在文化部長、電影業界和全國觀眾面前,發表長達六分鐘的抗議演說,抨擊電影產業兩極化(polarisation,大片資金越來越大,小片規模越來越小,中型片系統化消失)。隔天《世界報》罕見以社論的篇幅批判國家電影政策,並刊登導演抗議演說全文。然而當時文化部長對此抗爭一笑置之,隨即在內閣改組黯然下台。

無獨有偶,以《大藝術家》(The Artist)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法國導演哈札納維西斯(Michel Hazanavicius),七月寫了一封公開信給法國總統,抨擊政府「犧牲電影界」刪減電影預算;他的核心論點為:沒有電影政策,就沒有今天的法國電影。現任法國文化部長這次不敢怠慢,隨即帶著電影業界和新銳導演會見總統,並馬上提出改善政策。

法國作為歐洲電影第一大國,仍需不時面對激烈抗爭;沒有改革,文化部長官位不保;相比法、日、韓、中,國片市佔率經年超越好萊塢,台灣國片市佔率2009年只有2.13%,台灣電影需要怎麼樣的改革?

台灣閉門造車的「好萊塢式發展意識形態」

台灣有比好萊塢還好萊塢的電影市場。美國電影在台市佔率經年高達九成以上(外片在台佔有率曾達97%),好萊塢在台市場表現甚至超越美國本土!好萊塢在美國本土危機重重,面對獨立製片和歐洲電影強大的美學競爭,具有影響力的影評機制強烈質疑,激烈的社會要求(如性別、同志、種族、戰爭議題),迫使好萊塢必須不斷改革,以回應美國本土工會、社會、文化的嚴酷要求。

相比之下,好萊塢進入台灣市場如入無人之地,完全沒有制衡力量,宛如台灣福壽螺或澳洲兔子,引進外來物種、缺乏天敵導致生態嚴重失衡;台灣大門洞開的電影政策、匱乏的專業影評系統、無力的影視文化研究和孤軍奮戰的國片產業,使台灣每年「朝貢」電影總票房近九成、產值數十億給好萊塢。追根究底,台灣封閉的環境長期受到「美國夢」洗腦,深陷「美國全球發展戰略」圈套而自我滿足。

台灣政府亦步亦趨遵循「好萊塢全球化發展策略」劇本一路走去:對比法、韓、中的誓死抵抗,台灣政府笑呵呵完全開放美片進口,一年間國片產業瞬間崩潰;對比法國經由電影稅收扶持整體影視產業,台灣特別減免電影娛樂稅,自行掃除貿易障礙,讓好萊塢統治地位更加鞏固;台灣政府完整吸收「好萊塢全球策略論述」,如任何政府介入就是「保護主義」,藝術電影的相對存在只能受自由市場檢驗,而法國電影政策正是萬惡之源;台灣政府「自我檢查」,獨步全球以「放任、無作為」為施政主軸,自我催眠要成為「第二個好萊塢」,成果為台灣電影市場不斷強化好萊塢競爭力,不斷讓台灣電影產業邊緣化,實現了好萊塢全球化劇本的“Happy Ending”。

法、韓、中對抗好萊塢之全球化策略

對比台灣亦步亦趨遵照「好萊塢劇本」走, 法、韓、中三國在面對好萊塢衝擊時,覺悟改革電影政策,創下驚人國片奇蹟。

早於二戰結束時,法、美已在電影政策驚險過招,戰後歐洲百業蕭條,美國趁機要求提高美片配額,以擴張其市場及意識形態,引發1948年巴黎萬人上街遊行,此危機為建立現代電影政策之濫觴,數年後法國政策成功使國片佔有率超越好萊塢,讓法國成為歐洲電影最大國至今不搖。

法、中與韓和台灣完全一樣,九十年代受到美國談判壓力,要求完全開放美片進口。法國在談判桌率先提出「文化免議」(l’exception culturelle),主張影視產品不同「玉米、奶油、花生」,屬於文化範疇,免於國際商業談判,此原則後擴展至世界。

韓國以劇烈的「光頭運動」阻止全面開放美片,開創韓片崛起、「漢江奇蹟」;中國實施美片配額,引爆中國電影「井噴式」成長;韓、中只要全面開放,國片產業會如同台灣瞬間崩潰。

既在全球化下,如同韓國手機自由市場不妨礙韓國支持手機產業,法國身為好萊塢第四大市場,國家除了以影視產業自身稅收支持產業,更重要是帶動充足投資,使其國片可和好萊塢在自由市場競爭;法國影視政策2012創造三十四萬就業人口,產值超越汽車和紡織工業。

擺盪在兩個帝國的大清省衙門

以台灣的市場規模、人文優勢與民主價值,應當學習的是歐盟、日韓電影和美國獨立製片,台灣政府欲以「放任、無作為」創造「第二個好萊塢」,只能顯示其虛榮、貪婪和無能。今天台灣電影能夠存活,是大家燃燒青春理想、抵押房子還是爆肝換取而來。

台灣政府遵循「好萊塢劇本」成為「美國夢模範生」,放任讓台灣成為「具有美國特色的好萊塢市場」,下一階段為搖擺至「中國夢模範生」,夢想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類好萊塢市場」,以無作為讓藝術電影自行消失,和中國「藝術電影地下化」無縫接軌。

民主國家電影四項指標

對比各國一日千里的電影發展,台灣的問題不是輸在起跑點上,而是自我感覺良好,不知競爭為何物。

研究民主國家成功電影政策,可發現四項電影指標:

1. 電影產業指標:
● 國片市佔率:學習法國逐季、逐年檢討,訂立年度成長目標,並同法、韓、中,訂立市佔率超越美片實行政策與時間表。
● 電影外銷:逐年比較台灣韓國電影出口,檢討差異,制訂策略,檢討成果。

2 . 藝術電影指標:
● 藝術電影:嚴格比照法、韓,輔導金只能輔助藝術電影和新導演。
● 藝術電影院:學習法國1960年承認藝術電影院,維護藝術電影產業鏈生態,深耕電影教育、文化。

台灣電影必須改革。若無法達改革需求,台灣文化部長須比照法國下台負責。

 

<訪問大綱>

1、在金馬獎和各影展、影人的不懈努力下,這幾年國片似乎票房大有起色,實際電影教育、拍片環境、資金募集真有好轉?

2、台灣電影人才目前主要來自電影科系?科班人才路怎麼走?有代表性例子?

3、科班出身若較少投入影圈,非科班出身又怎麼法展養成?

4、學校培育電影人才主要遭逢的困難?大專院校有新聞傳播學院多年,為何遲遲不成立電影學院?

5、民間培育電影界人才的挑戰與需求?

6、本集如有時間再介紹幾首歷屆金馬獎得獎電影主題曲,如搭錯車、原鄉人、豔光四射歌舞團等等

7、電影的感動。

 

線上收聽:http://liverec.ner.gov.tw/auto/index.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