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
題目: 愛,無國界──台灣孩子,荷蘭爸媽
來賓 : 王美恩 曾任兒福聯盟執行長 文字工作者
來賓介紹 :
王美恩,1967年生,英國諾丁漢(Nottingham)大學社會福利政策行政碩士,目前居住台北,愛狗與閱讀。
從前是黑白分明講求正義的人生觀,現在認為這世界多數時間是灰的,幾乎沒有絕對的黑白存在,而中年人生體會是期待自己不論做什麼、說什麼、
寫什麼,都能讓灰色多一點「真善美」的色調;透過「真善美」的追求,讓自己、他人、動物都能有尊嚴且自在地生活。
曾擔任兒童福利聯盟副執行長、知識長十餘年;現為文字工作者、東吳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親子天下》顧問。
擁有二十多年的社會福利工作經驗,著有《終結霸凌:洞察孩子內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惡循環》〈親子天下出版〉
,譯有《青少年與家庭心理會談》〈學富出版〉。
愛,不必靠血緣來定義,也不必被國界所侷限。
內容介紹:
五位台灣之子,遠渡重洋來到鬱金香國度,跨國尋找幸福的收養故事。
投入兒福領域近二十年的資深工作者、前兒童福利聯盟副執行長與知識長王美恩,
從台灣到荷蘭,探訪原生家庭、收養父母與孩子的心路歷程,重新思索「親職」的真實涵意。
每年,有將近兩百個等不到家庭收養的台灣之子,只好遠渡重洋,到國外落地扎根,尋找幸福。
台灣看起來是先進國家,為何還需要國際收養?為什麼我們仍然無法照顧這群失依的孩子?
是什麼「束縛」了我們,讓我們面對失依孩子時,缺乏更開放的收養態度?無條件地愛孩子,真的只能由血緣來決定?
不論是為國內、國外天災的募款,台灣人的關懷絕對不落人後,總能在最短時間募到巨款,實在很難妄下結論說台灣人較無愛心。
本書作者王美恩投入兒童福利工作近二十年。在十餘年任職兒童福利聯盟期間,除曾參與護送孩童到荷蘭收養家庭外,更詳細訪談、
記錄了與收養家庭密切互動的過程。藉由五個被荷蘭家庭收養的台灣之子的故事,檢視我們到底少了哪些對待兒童的文明態度,同時也希望解開文化中對於收養的種種迷思。
舉例來說,收養家庭如何啟齒與孩子深談「收養」事實?要讓孩子尋根嗎?如何看待孩子的「認同」議題?跨國借鏡荷蘭的收養制度,
我們的社會支援體系還可提供什麼協助,幫助收養家庭的特殊孩子?
書中不僅有宏觀的跨國制度面探討,更有扣人心弦的生命故事,並且進一步引發作者回頭思索,探討「親職」角色的真實涵意。
資料來源: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84052
訪問大綱:
1..當初兒福聯盟國內出養業務目前還有在辦嗎?為何為會開辦國際出養服務?多半是那類孩子會被送到國外?總數有多少?
(其他孩子人數較多的出養國家還有那些?原因為何?)
2.孩子主要出養到那些國家?為什麼這些國家的家庭不能領養本國的孩子?
3.國外對領養家庭的考核嚴格,原因何在?可否舉荷蘭為例加以說明?
據說過程比親生還嚴格,是否在為日後的幸福打基礎?
4.可否介紹美林基金會及其經辦的業務?除了荷蘭,其他國家有沒有類似機構
5.雖然孩子送出國想起來很悲情,但在《愛,無國界》書中介紹的幾個案例幾乎都有很圓滿的結果,可否分享其中一兩個故事?
6.對於想領養國內或國際孩子的父母,是否有些建議和提醒?
網站收聽:www.ner.gov.tw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很抱歉各位聽眾
因無名無法直接超連結於節目錄音檔案,因此無法放上連結,請見諒
如有需要請上 國立教育電台-網路電台查詢(有效收聽期間為節目現場後60天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