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年4月26  日 星期二
題目:大學甄選制度的現況與建議
主持人:常玉慧
來賓: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陳榮順及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周懷樸

大學伯樂豈會依賴學測增為20級?
周懷樸、陳榮順

大學學測15級是否增為20級?贊成者著眼於提升鑑別度、避免參加二階段甄試人數太多;反對者認為學測是門檻性質、不宜分分計較。筆者謹以參與大學招生事務多年的心得提供參考。
筆者任職學校長期統計學測、指考分數與入學後學習表現,發現關連性極為薄弱,學測單科10-15級分、總級分60-75級分同學,學習表現無大差異;指考單科50-90分、五科總分最高及最低群同學的表現也無明顯不同。從大學學習成就的角度來看,具備了基本學力、應該都可以有好的表現。國外專業研究顯示,超過15級的測驗成績,統計上的區別甚微。我們不能否認學測指考對測量高中學習成效的價值,但影響大學學習表現的因素很多、考試成績只是其一,這也是大學多元招生的理論基礎所在。

從不同入學管道來看,學校推薦及繁星管道學生的學測成績低於個人申請者、但平均表現較好。學測考試範圍較少、考科程度較淺,與指考比較被專家認為較沒鑑別度,但以所有入學管道學生的平均表現而言,指考入學管道十多年來都是殿後、而且轉退學比例最高。筆者長期擔任導師的觀察,認為適性適所、學習動機及熱情,才是學生學習表現良好最主要的因素。
名校的招牌也不一定是表現良好的保證,國內外統計資料都顯示,高中學習表現與大學學習成就的相關性極高,而與畢業高中的相關性較低;歷年來學校推薦與繁星學生的優秀表現即是例證。如果校系認為二階段甄試人數太多、試務不勝負荷,建議可以考慮採用高中相對成績作為篩選項目之一。
筆者考察史丹佛、柏克萊等名校招生業務,申請者中,各地明星高中、SAT(如同國內的學測)高分群的人數遠遠超過招生名額,為了擴大學生來源多樣性、鼓勵偏鄉學子申請、史丹佛甚至不設申請門檻;哈佛醫科2010年也高達5000人申請、面試約1000人錄取165人。如何由眾多申請資料中挑選適性適所、具學習熱情及強烈求知慾、有潛力及服務精神特質的學生是審查委員的主要職責,他們需要個案深入審查、也需要專業訓練及經驗,倒未曾聽說他們抱怨申請人數太多、或有鑑別度不足的問題。國內甄審如果不知如何鑑別、恐怕才是問題。
為國家選才育才是大學責任,尤其是接受全體納稅人特別資助的頂尖大學,更應該引領風氣、提升甄選信度效度、並促進學生來源多元化,以更高視野體現甄選入學的真義。

內容轉載處: (作者周懷樸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陳榮順為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有效收聽期間為節目現場後60天內)
線上收聽   免費下載視聽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7.1 (約從第10分鐘起)


訪問大綱:

1. 兩位擔任教育部99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訪視委員會之正、副召集人,參與訪視計劃有機會深入了解各大學甄選入學之招生作業,大學端看大學甄選過程,兩位的觀察?
2. 台灣的大學選才方式是否真正能達成學生來源多元化並符合公平正義原則?若不足應用哪一些方式解決?
3. 【甄試生學業表現之自我檢核及回饋機制】自95年起執行甄試生學業表現追蹤調查研究,結果如何?
4. 從大學端觀察學生入學後學習表現良好最主要的因素為何?與學測指考或畢業學校關聯性高嗎?
5. 大學挑選人才最想與家長分享的一段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