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題目:建立全面接納的新校園
主持人:蕭慧英&李紀庭
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王華沛博士

建立全面接納的新校園

文/王華沛

「小明是一位七歲大的男孩,生產過程中由於醫師的疏忽,缺氧造成腦性麻痺。除了認知功能受損外,視覺、聽覺和肢體動作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由於父母很重視早期介入,一直在醫院進行復健,也讓他在一般幼稚園接受學前教育,因此語言與情緒發展都很好。家長考慮給予他最好的互動機會,希望他就讀學區內的國小,可以和哥哥一起上學,曾經申請延緩入學一年,現在就讀某國小一年級。
從小明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聘請一位外籍女傭推著輪椅協助上下學,級任老師對他非常照顧,班上同學也能和他充分互動。可惜學校環境非常不利,從校門口到教室之間必須經過許多關卡,校園建築物棟與棟之間落差很大,教室安排在二樓,又沒有電梯可以上下樓;每天就看到女傭抬著輪椅上下樓梯,真是險象環生。雖然家長曾經向學校反應要把教室調整到一樓,卻因為學校行政人員怕麻煩而一拖再拖,眼看著一年就要過去了,學期即將結束,家長再也無法忍受……。」
小明的故事絕對不是單一個案,今天還是不斷在全國各地上演著,許多行政人員會認為小明應該就讀特教班,甚至應該安置到特殊學校,以免造成普通學校的困擾,這種想法就是阻礙教育進步的關鍵因素。融合教育可說是十幾年來各先進國家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政策。經過多年的倡導,許多教育工作者都能接受融合教育的理念,大多數對融合教育持正向的態度。目前是否要融合已經不是討論重點,重要的是如何達到融合的目標。而且隨著教育改革對學校績效的強調,在思考融合的議題時,已不再只是身心障礙者的權利問題,而是整體學生學習權利的問題,亦即融合必須是有益於所有學生的,而非只考量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
近來隨著校園無障礙設施的普及,學生進入融合式教育環境的可能性理應增加不少,然而針對就讀國中普通班之腦性麻痺學生所做的研究卻仍發現學生在學校中仍有行動障礙、缺乏學習機會等困難,對照小明的遭遇,顯示國內在面對融合教育的發展趨勢仍有許多值得加強的地方。尤其是在面對提昇教育品質的普通教育改革潮流時,如何讓全體教育工作者兼顧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的學習權,並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具挑戰性的課程,成為發展融合教育必須考量的重要課題。
融合教育的發展需從心理和物理無障礙的層次,逐步朝向課程學習無障礙以及社會互動無障礙的層次邁進,才能營造「全面接納」的優質學習環境。其中主責學校教育成敗的校長,理應具備最基本的特教相關知能;遺憾的是國內中小學校長的培育與任用並不十分重視特教議題,所以校長們普遍對於特殊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最近有機會和數十位國中小學校長研討特殊教育知能,筆者針對基本的法令規定,特殊教育基本概念和身心障礙學生特質等問題,先擬出二十個選擇題讓校長們作答,結果發現只有一位校長可以達對十六題,其餘都在十題上下。這些問題都是特殊教育法和身心障礙者保護法針對創造無障礙校園環境所作的基本規定,由校長們的作答反應,可以推論出大部分的校長平日並不十分關心這些議題,看來要創造一個全面接納的新校園,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資料來源: (教師天地第125期)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有效收聽期間為節目現場後60天內)
線上收聽   免費下載視聽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7.1 (約從第10分鐘起)


訪談大綱:

1. 什麼是復健與諮商研究所?
2. 什麼是特殊教育?
3. 教育裡的障礙有哪些面向?
4. 現在有多少孩子是屬於這些障礙?
5. 學習環境應該如何接納這些有先天障礙的學習者?
6. 一般孩子的父母,可以忽略特殊教育嗎?特殊教育有沒有可以給每一個父母借鏡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