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的背後
常玉慧
趕赴開會的途中,經過南海路,一早,建中校門口擠滿SNG轉播車、新聞採訪車,攝影記者也圍了一圈,我受過新聞訓練的鼻子,立即嗅出不尋常的氣息,開完會翻開報紙,頭條新聞寫著一個建中學生從九樓跳下自殺,離開讓他壓力過大的人世。
看完報紙,心中好像有一塊重石壓著,尤其看到孩子寫的遺書,十五歲的孩子說:「請幫我把球拍送給××,希望走後能將我火葬,弟弟不准哭,哥哥要去到一個遠的地方,可能很久都不會回來,以後你要自己起床,要聽爸爸媽媽的話,知道嗎?」眼睛不禁濕潤了起來,腦中浮現的是一個聰明、貼心,其實還對世界充滿眷戀的年輕生命的臉孔。
孩子在跳樓前其實心中是不捨的,否則也不會惦念著調皮的弟弟,那麼,是什麼樣的壓力讓他放棄了摯愛的家人呢? 回想自己在身心未臻成熟之際,也有過自殺的念頭,尤其在由南部北上,離開熟悉的人事物,來到台北唸高中的時期,新環境適應的情形不良,又遇到學業及交友的壓力,和自殺的建中高一學生有些類似,當時在緊要關頭,幾乎也要打不開生命的死結。
一直把那個景象當作心裡的秘密,很少告訴別人。那天,風很大,記得也是在台北火車站找到了一幢當時最高的大樓,跑到頂樓想要一躍而下,但是在一瞬間想到雙親的面容,父母並不了解當時多愁善感的女兒,可是他們子女建立一個無條件給予愛以及包容的家庭,從不因為成績要求或責備,家庭,是痛苦的青少年最終的避風港,這個力量,終於把少不更事的我拉回到現實。
這回自殺的高一孩子,每天清晨五點必須從桃園通學到台北,段考成績退步,新的環境裡和台北的同學有些格格不入,披星戴月的生活,家人要求他去補習。他在遺書裡寫下:「真正想要卻得不到」的遺憾,孩子很失落,甚至連基本的自信都沒有了,他還說:「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不配讓人流淚。」
值得警惕的是,這樣的壓力,連家人、好友、導師都沒感覺到!國中導師對他的回憶是「一直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從沒有讓學校、父母操過心,這一點和一般學生很不一樣,國中三年的成績非常好,難得的是,還是同學的開心果,怎麼樣也想不到他會選擇這條路。」
其實,這個拼了命考上明星高中的孩子,上高中後通學、補習和就讀的學校都非他所願,回家後又得不到支持和相信,早已不是同學間的開心果了!終於他累了「我不想成為那個『第一』,因為,壓力真的很大。」這外人不解的壓力,大到他必須以割捨親情,終止自己生命的痛楚,於是,15歲的青春嘎然劃下休止符。
和幾個關心教育的家長討論到這件事,大家不約而同反省,是否也會犯下要求子女好還要更好、精益求精的錯誤?無限的欷歔中,也不禁懷疑,近年高中職社區化的趨勢已如火如荼,家長選擇讓孩子留在社區內就學的風氣愈來愈高,但竟然還是有一些孩子在家長高度期望下,過著辛苦的通學生活;或者考不好就送去補,把孩子應當休養身心的假期,斷送在補習班裡,全家陷入無止盡追求分數的迷思當中,一再重演的悲劇,雖然緣於許多家長的觀念沒有成長,但不能否認地,極度壓力而不合理的升學制度,正是迫孩子走上絕路的幫兇!
立法委員日前公佈的英數測驗,發現技職體系大專學生表現普遍不如國中生,過去十年普設大專院校的結果,製造了許多程度不如國中生的大專生、大學生,社區公立高中素質依舊未提升,使得絕大多數國中學生,為了考上有限的理想高中與大學,本該好好運動、吸收營養長高長大的六年青春期,根本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教改的方向還沒有錯嗎?往十二年國教推動教育改革,真的有那麼困難嗎?高中職社區化的方案有足夠吸引力、強制力讓優秀的孩子選擇留下來嗎?
也許是因為家中有一個面對升學、已經失去大部分笑容的國三兒子,看到這則新聞格外感同身受,一個資優生之死,如果還不能痛醒大人們正視不合理的制度、觀念、做法,只能說,孩子白白犧牲了青春美好的生命,而,這樣的悲劇,在壓力愈益高漲的升學體系下,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
- Mar 17 Fri 2006 14:25
第一名的背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