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9月13日  星期四
題目:台灣首位由音樂系培養出的『假聲男高音』
主持人: 謝國清
來賓姓名:聲樂家、前南山高中音樂才藝班班主任周文彬先生

來賓簡介
由男高音陳思照先生啟蒙假聲男高音;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師事唐鎮教授,為國內培養出的第一位假聲男高音,之後並遠赴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和西班牙,受教於國際知名的假聲男高音Charles Brett和著名的旅西假聲男高音杜希翹。在演出活動上也極為活躍,曾與台北愛樂合唱團和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假聲男高音專有曲目,與國、內外知名的音樂家共同演出,並曾舉辦台灣首場假聲男高音專場獨唱會及各種不同型態的演出。2005年更擔任公共電視節目「古典魔力克─韓德爾專輯」之主持介紹工作(已由公視發行DVD),對古典音樂的推廣不遺餘力。擔任中學八年的教職之後,2006年的暑假開始成為自由工作者。

人「聲」素描 ─聲音的環肥燕瘦

周文彬

人聲是獨一無二珍貴的無價樂器,從人聲中瞭解情緒、血緣種族、國家,甚至於解讀隱藏於生命中的密碼。

十六世紀之前,音樂幾乎全是以人聲為主,直到巴洛克時期,人聲與器樂才漸漸趨於平等的地位,直到古典樂派後,器樂後來居上,取代聲樂的地位。但人聲還是最能直指人心,貼近自然。

聲帶是上天所賦予的珍貴樂器,也是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明;由於聲帶的結構與質量差異,長、短、厚、薄再加上不同的共鳴腔發出千變萬化的音色,因此可以像臉孔一樣,一「眼」就分辨出來;例如:在打電話的時候,相隔兩地卻可以輕易的分辦出對方來聲音。聲音除了可以輕易的辨認外,從不同的說話聲中更能夠表現一個人的個性,例如:一個成熟穩重的聲音給人不徐不緩的安全感,而毛毛躁躁的聲音讓人顯的輕浮與不信任,因此說話的無形透露出聲音中的弦外之音,無形中表露出誠懇或虛假。

從說話到歌唱,以聲部來分可分為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以音色來分可分為花腔、抒情、戲劇等等。還因角色個性不同,還有詼諧、莊嚴等。甚至難得一見的是在男高音上還有一種特別的男高音(Countertenor),可以展現比男高音還要高的音域,並代替難覓的女中音或女低音,巴洛克時期有許多曲目都是為他們而作曲的。

國內較為陌生的假聲男高音,其發展可從西元四世紀開始,因為當時天主教會規定,宗教集會中的歌詠需交由受過訓練的唱詩班負責,在經文中也提到「婦人在教堂必須保持緘默」,因此教會詩班便全交由男性來演唱,而女高音聲部只好由未變聲的男童童聲來取代,但麻煩的是,接受訓練的小男童歌聲技巧成熟後,便面臨變聲期而無法演唱,所以教堂就以「假聲歌手」(Falsettist)來代替,但音質總是有點不太自然,音域也只能達到女中音。這時發現來自西班牙的假聲歌手有祕訣,居然能夠唱到女高音的音域,而後發現其實他們就是閹聲歌手(Castrato)─藉由閹割的手術,將小男孩在還沒有發育變聲之前去勢。這樣的歌手因生理的變化,在成年後身材會變的異常的魁武高大,但聲帶卻仍保持者纖細與短小,因此非常容易發聲;音樂史上記載著當時這樣的閹聲歌手隨時能夠發出三個八度上行、下行的快速音群或跳音,在樂句的處理上甚至可以一、二分鐘不換氣的演唱。

閹聲歌手以他們高超的聲樂技巧佔據了十六、十七世紀的歌劇舞台,但隨著時代的轉變遞移,不人道方式逐漸成為歷史的灰燼,最後一位閹聲歌手還曾經於1904年在梵諦岡留下珍貴的歷史錄音。現在原本屬於閹聲歌手演唱的角色逐漸由次女高音或女中音所取代,但這種作法一直受到質疑?

近年來由於歐洲對傳統藝術的復興,不斷的在古典音樂上追求典型(Prototype),讓隸屬於西方的傳統音樂,也就是古典音樂,能在演奏或演唱方面盡量符合當初作曲家所要的風格,並再現原創意涵,因此假聲男高音的聲部日漸重視。甚至於亞洲方面也開始發現有這樣的歌唱家,除了鄰近的日本培養出一位著名的假聲男高音米美良一(Yoshikazu Mera)之外;而在台灣的音樂系中也培養出自己的第一位假聲男高音( 周文彬 )註一,他於民國79年首開先例以假聲男高音為主修參加大學音樂聯招,而當時的考試甚至一度中斷,因為評審們需要特別討論如何評分!

南非的大主教塗圖曾說:「發現差異讓人覺得雀躍」。每一種聲音都有他獨特的魅力與特色,不論是高亢或低昂。珍視這一舉世無雙的聲音藝術,雖然每個人的聲音特質不同,但相同的是只要發乎真誠與自然,便能朝向音樂中的真、善、美邁進。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有效收聽期間為節目現場後60天內)
線上收聽    免費下載視聽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7.1 (約從第10分鐘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