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題目:2009十大遺珠電影
主持人:常玉慧
來賓:資深影評人聞天祥

2009十大遺珠電影                                              聞天祥

每年台灣上映的新片多達三百多部,能有鋪天蓋地宣傳網脈的屈指可數,連帶的也讓身處資訊爆炸年代的觀眾們錯失不少好電影。大致整理了一下2009年我看過的院線片裡台北票房不及一百萬的好作品,這份名單也不見得完備,僅作為影迷參考。

1.白色緞帶 The White Ribbon(奧/德/法/義)
麥可漢內特(Michael Haneke)榮獲本屆坎城金棕櫚大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及國際影評人年度最佳影片的【白色緞帶】,時空背景是一次大戰前夕、一個看似平靜的德國小鎮,從鎮上醫生發生摔馬意外開始,各種不平靜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這些意外好像惡作劇,其實是恐怖的道德制裁與排他行動。影片透過當年在此地教書的老師口中娓娓道來,把一個充滿道德訓誡卻暗藏醜陋行徑的成人世界予以揭露外,更驚人的還是這種氛圍,對兒童、青少年的扭曲影響。全片籠罩的清教徒般的小鎮氣氛,讓人以為看到柏格曼(Ingmar Bergman)或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式的北歐電影,但那種大多時間內斂、一旦爆發又極具摧毀力量的特色,還是很漢內特的。不僅片中大人的演技紮實,一班可愛又可怕的孩子,演來更加令人不寒而慄。

2.我和我的小鬼們 The Class(法國)
又是一部坎城金棕櫚作品,只不過【我和我的小鬼們】是2008年得主,但遲至2009才在台灣上映。這可以說是一部全新品種的校園電影。沒有表面清純但骨子裡販賣青春的制服美少女,更沒有能讓所有雞犬升天的萬能老師。影片疾徐之間,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導演掌握氛圍、節奏的能力,也被帶入到一個難以簡單用對錯來回答的世界裡。相較於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之前的作品,【我和我的小鬼們】場景雖簡單,卻用了多機攝影來捕捉教室內師生的反應,而得以靈活掌握某些稍縱即逝的時刻。大量近景與特寫畫面,除了貼近角色之外,也產生了一觸即發的緊繃壓力。但他的主題精神卻是一以貫之的,那種人跟人在體制內的拉据對抗、人性處境的複雜感受,依舊深刻地烙印在這部作品裡。

3.娥摩拉罪惡之城 Gomorrah(義大利)
「娥摩拉」本是聖經中記載,因觸怒上帝而被天火毀滅的罪惡之城。在根據義大利作家羅伯特薩維亞諾(Robert Saviano)原著改編的電影【娥摩拉:罪惡之城】(Gomorrah)裡,卻意指被義大利黑幫卡摩拉(Camorra)所掌控的地方。本片最特別的地方是幾乎沒有具體的「主角」,而是透過幾個看似無關的人物、事件,交叉呈現,其中較具體的有五條線。導演馬泰歐軋洛尼(Matteo Garrone)運用極度寫實的技法,不僅未讓電影成為類型片,就連演員的選擇,到場景、鏡頭的呈現,也務求逼真。讓觀眾既無法輕易地認同任何角色或一方勢力,也彷彿置身在這所謂的罪惡之城裡。毫無美化的寫實力道,令人震撼,卻也有相當的欣賞難度。因此失利於奧斯卡外語片,但在歐洲勢如破竹,除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加持,義大利金像獎最佳影片等七項入袋,更在歐洲電影獎壓倒性地五項提名、五項全中。

4.東京奏鳴曲 Tokyo Sonata(日本) 
黑澤清導演的【東京奏鳴曲】前半部看似在刻畫現代日本家庭秩序的崩解:一家之主因為中國廉價競爭力的崛起而丟了工作;家庭主婦則有「誰來關心一下我」的孤立感;大兒子總是在家中缺席;小兒子不但和不公平的老師起衝突,更背著家裡把營養午餐費拿去學琴。資本主義的盛行,提供了生活條件的改善,卻也合理了各自為政的疏離,然而一旦外在的屏障破滅,潛藏的內在衝突也就難以收拾。匪夷所思的是黑澤清竟然還可以在影片後半部冒著混淆風格的危險,加入極其戲劇性的事件,宛如推倒骨牌的驟風,撞倒每個成員。他們的狼狽,把生活的殘酷帶出恐怖不安與引人發笑這兩種極端的感受。最後卻又在不可思議裡,找到救贖。黑澤清真是個鬼才。他既能挖掘平淡生活潛藏的恐怖危機,卻又在峰迴路轉後瀝出生活可貴的質地。

5.幸福的彼端 All Around Us(日本)
橋口亮輔過去以執導同志電影聞名,這次卻把焦距定在一對平凡的夫妻上。而擔綱主演的,一個是暢銷名作「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的作者Lily Franky,一個是在【貞子復活】嚇壞觀眾的木村多江。兩個聽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演員,跟著編導細膩入微的白描手法,詮釋一對夫妻歷經結合、懷孕與孩子夭折、感情陷入低潮又重新找到生存勇氣的經過。但這樣的描述並都無法傳遞本片的味道,如果只看前面十五分鐘,【幸福的彼端】簡直是部拆解浪漫的成人爆笑劇。但往後看,又發覺它不只在講夫妻之間,如果女主角向內顯示個人面對傷痛的難以平復,男主角則對外目擊日本從1993到2001年的劇烈變化。除了放大電影原本的格局,也豐富了它的層次。

6.尋找艾瑞克 Looking for Eric(英國)
相較於英國大師肯洛區(Ken Loach)以往的作品,【尋找艾瑞克】雖然場景、人物都非常熟悉,但「樂觀」的程度,卻令人有跌破眼鏡之感。劇情描述一個老大不小的郵差,突然可以和心儀的退休足球明星,穿越空間、面對面對話。兩個男人都叫艾瑞克,但「球星」艾瑞克的現身,不僅成全了「球迷」艾瑞克的崇拜之情,更重要的是指點了他改變人生方向,甚至把看似木已成舟的遺憾給挽救回來。聽起來像是個蠻扯又說教的故事,但肯洛區卻能把劇情落實到他拿手的寫實風格裡,讓超現實的情節看來一點都不突兀,卻又喜感充沛。導演對小人物的深厚同情,加上史提夫伊維慈(Steve Evets)把這個瘦巴巴歐吉桑演得可愛又可信,以及昔日足球大帝艾瑞克坎托納(Eric Cantona)畫龍點睛現身說法,這部Man味濃厚的電影其實有著溫柔的筆觸。

7.小麻雀的假期 The Song of Sparrows(伊朗)
【小麻雀的假期】是伊朗導演馬基麥吉迪(Majid Majidi)2008年入選柏林影展競賽片的作品,從【天堂的孩子】就一路演爸爸的穆罕默德阿米爾納吉(Mohammad Amir Naji)還以本片榮登柏林影帝。他在片中飾演一心想替失聰女兒修理助聽器卻因為丟工作而經濟陷入危機的父親,後來意外發現自己的機車可以靠「載客」生財,而有了轉機。但此後他不再像窮困時那樣大方,甚至被不願分給鄰居的建材壓傷,成了莫大的諷刺。馬基麥吉迪的道德訓誡其實很明顯,當這個男人腿上綁了石膏、不良於行時,他才有時間仔細注意兒女們的懂事。多,不一定好。就像小朋友買了滿桶的魚,也因為破了洞而變成一無所有;但是當他們把僅有的一尾金魚,放進清理好的水塘裡,那份專注、細心,又是另一股希望的開始。大人與小孩,通過不同的挫折,體驗類似的得失,才從貪心到懂得珍惜。而片尾那場壯觀的鴕鳥之舞,也成了一個謎樣而華麗的退場。

8.力挽狂瀾 The Wrestler(美國)
二十年前摔角場上的明星,二十年後卻到大賣場搬貨否則連房租都交不出來。當他被經理從倉庫調到前台,心裡一面擔憂被人認出,耳邊卻迴響著當年風光登場群眾的喝采聲,那種矛盾夾雜著情何以堪。雖然主演的米基洛克(
Mickey Rourke)最終還是沒能站上奧斯卡舞台領獎,但他的表演簡直教人嘖嘖稱奇,看著過氣已久的他來詮釋時不我與的摔角老將,那種感動絕不僅止兩者處境的雷同,風霜滄桑確實令其表演更添說服力,但從場上的奮力拼搏到場外的不知所措,米基洛克粗獷下的細膩演技,是【力挽狂瀾】最重要的成功元素。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的細膩寫實,也沒讓這部電影淪為頭腦簡單的勵志片。

9.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Waltz with Bashir(以色列)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是一部勇氣與創意兼具的以色列電影。全片以一場夢境動畫開始,導演好友對他描述了自己反覆做的惡夢,然而別人的話竟勾起了導演自己一段模糊的印象:1982年9月,當時正在服役的他,究竟在惡名昭彰的貝魯特難民營屠殺事件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何他的記憶像被強行抹拭掉?除了透過精神分析師的解釋,他決心去拜訪當年的同袍,藉由別人的回顧,喚回那場曾參與的歷史,被他以及國家機器無意或有意忘卻的傷害。如果動畫是他所採取的表現型態,之後逐一訪查的過程,很明顯就屬於紀錄片的範疇;然而那些口中道出的往事,又透過動畫的模擬,而有了劇情片的向度。幸好導演阿黎佛爾曼(Ari Folman)不被這些定義與界線所束縛,我們才得以看到這部跨界作品,既有紀錄片沈穩厚重的說服力,又因為動畫的模擬與想像,把政治、殺戮的殘酷,變成了瘋狂的舞蹈與性高潮。形式之間的轉換,為觀者帶來莫大震撼,最後那群黎巴嫩婦女傷心欲絕對著鏡頭哭喊的控訴,幾乎令人難以像平常那樣瀟灑地起身離座,而沈重異常。

10.偷天鋼索人 Man on Wire(英/美)
1974年8月7日,法國雜技名人菲利浦佩帝登上當時世界最高(但在911事件中倒塌)的建築地標——世貿雙子星大樓,在兩座高塔之間偷偷架起的鋼索上,完成他自17歲起就已懷抱的夢想。作為一部紀錄片,【偷天鋼索人】導演詹姆斯馬許(James Marsh)不墨守成規,除了新拍的訪問與舊資料片外,也用模擬演出的戲劇性手法來呈現紀錄有所不及的部分,又能在資料與演出中,找到藝術美感上的平衡。而他紀錄的對象—菲利浦佩帝(Philippe Petit)確實是奇人一個,即使都是走鋼索,他的格局硬是和馬戲團明星有雲泥之別,就連訪談當中,都能從他的滔滔不絕和比手劃腳感受到那股未熄的激情。而這份感染力,直到今天,依然能讓早已分道揚鑣的昔日女友、同夥,在憶及時眼神發亮,甚至掩面而泣。也讓他征服雙子星大樓的創舉,不再只是一項紀錄,而更接近眾人生命不會再有的奇蹟。

後記:
掙扎了很久,我先把早在2000年就已推出但遲至2009年才首度在台上映的法國電影【感傷的宿命】(Les destinees sentimentales)摘掉。
然後再以同樣理由,好讓「與你同在:勞勃伊普斯汀(Rob Epstein)經典同志紀錄影展」的【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The Times of Harvey Milk,1984)、【人人手中線:愛滋被單的故事】(Common Threads: Stories from the Quilt,1989)、【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1995)、【一七五紀事】(Paragraph 175,2000),以及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遠方‧天氣」微型影展的【遠方】(Distant,2002)與【適合分手的天氣】(Climates,2006)等「舊片」暫時讓賢。其實它們都是非常精彩的傑作。
遺憾的是在我依然得在新片裡作些取捨,充滿創意的瑞典電影【血色入侵】(Let the Right One In)正好卡在一百萬票房上下,所以我假裝它不算「遺珠」。
另外我認為也有資格擠進十大的,還包括四部主演明星演技近乎完美的【我一直深愛著你】(I've Loved You So Long)、【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女人出走】(Villa Amelia)和【李米的猜想】。而跳脫一般同志電影窠臼的西班牙(應該說是巴斯克)電影【性福農莊】(Ander)雖然節奏沈緩,卻開啟了不同的視野,也該記上一筆。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有效收聽期間為節目現場後60天內)
線上收聽   免費下載視聽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7.1 (約從第10分鐘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