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題目:台灣大地震預警系統即將完成
主持人:常玉慧
來賓: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
地震來了,該躲哪裡啊?
國家地震研究中心簡文郁博士指出,地震躲哪裡最安全?要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排除掉那種會將房屋整個壓扁的大地震,因為就實際情況來說,屋頂整個垮下來,將所有傢俱壓扁,天花板直貼地面,躲哪裡都沒有用,幸好這種會導致房屋毀壞、屋頂整個垮下來的地震,一生也許遇不到一次,大部份的地震都只是虛驚一場,搖一搖就過了,有物品掉下來、甚至屋子半毀的震災,也許一生會遇到幾次,我們要談的避難,就是此類地震。
在建築物內,地震造成的災害大部分是物品掉下、混凝土塊剝落砸傷人,或是玻璃破掉劃傷人之類的傷害,防範此類危機,當然是躲在堅固的桌下才能避免,桌子可以幫你躲掉這些傷害,也不致於垮掉,而避免玻璃被擠壓破裂飛出,避難時也要儘量遠離大片玻璃。
而根據中華民國搜救總隊的答覆,躲桌下的確也是比較好的考量,尤其是學校的教室,像傳統的課桌椅,呈一個受力平面,若有30張桌子,就有120隻桌腳,萬一有天花板垮下來,桌子是有相當的承受力量,至於其他空間,如辦公室裡或是家裡,則因傢俱擺設、裝潢使用的材質不同,避難方式應因地制宜。
以家裡的環境來說,可以躲在桌下是不是也可以躲在床下?簡文郁說,相較於床,桌子的跨徑較短,受力較強,比較不會從中間斷裂,桌下應該是比床下好。
如果沒有堅固的桌子可躲該怎麼辦?樑柱是另一個選擇,但不可躲在橫樑下方,通常屋裡支柱的橫樑應該是呈十字形,要躲在十字形的空隙下,以方形柱來說,就是尖角的部分,並留意柱子的搖晃方向,避免橫樑倒下時造成傷害。
若是在睡覺時遇到地震該怎麼辦?答案是捲著棉被依靠床邊,姿勢要比床低,並以枕頭護頭,以避免物品砸下的災害。
要躲避震災,每間房間的情況不同,但原則就是找一個比自己高的物體(採以低姿勢),萬一有櫃子之類的大傢俱倒下來,可以幫忙擋住,保護人身安全,並要避免被掉落物品砸傷。
地震時要關瓦斯、電力、自來水、電源開關、打開房門嗎?地震只有幾秒鐘的反應時間,要從房間衝到廚房關水電瓦斯,再行避難,那就太荒謬了,如果正在使用瓦斯水電,就順手關掉,若在門邊就將門打開,以免門變形後逃不出去,無論在哪一個空間,當然第一個反應就是保護自己,找一個安全的位置避難,所以,家庭的每個空間都有不同的避難位置,事先找好每個避難位置,才是保命之道。
地震來時要不要衝到屋外?由於每個空間的情況不同,提供一些原則讓你自己做決定。
在一樓的人比較有可能逃出屋外,但要不要逃出,也要看自己所在的位置,以過去倒榻的建築物來說,騎樓往往是建築中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要衝過騎樓,最好立即做出決定,但若要衝出屋外,還要考慮會不會有車衝出,以及招牌、花盆掉落的危險,有時留在屋內反而比衝過騎樓安全。
由於人對於垂直搖晃比較不能適應,在地震時若是勉強跑下樓梯,很可能會摔倒造成其他傷害,況且地震發生的時間都很短,要由其他樓層跑到樓下再跑到戶外,中間遇到的風險反而比就地避難多,這些都要做為震災避難時的考量。
若是在停車場是不是該躲在兩車之間?台灣的停車場與美國停車場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是兩車之間的距離很窄,若是有個橫樑壓下來,兩車被壓扁時一起向旁擠壓,躲在中間的人反而會被擠死,此時,躲在車前反而是比較好的選擇。
若是開車在路上,由於地面搖晃,駕駛人難以掌握方向盤,很容易造成車禍,減緩車速,慢慢停下,以免後車追撞,但停車的位置要避免大型招牌掉落的危機,若沒有空曠地,留在車內反而可以得到一些保護。
防災應是因地制宜,畢竟每棟建築的設計與使用傢俱不同,避難原則只能提供參考,只有觀念正確才能提供最好的保命判斷。
中華民國搜救總隊www.rescue.org.tw
國家地震研究中心www.ncree.gov.tw
(取自汎得保全)
內容轉載處: http://www.tbms.org.tw/homequicklist.asp?idno=506&ktop=%A8%BE%BE_%C1%D7%BE_%B6%B7
***【精采節目線上收聽】***
(有效收聽期間為節目現場後60天內)
線上收聽 免費下載視聽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7.1 (約從第10分鐘起)
訪問大綱:
1. 台灣四座核電廠,全在地震斷層帶,世界核能協會的調查指出,全球有34座核能反應爐位處高活動斷層帶,其中6座在台灣,也就是核一到核三廠的6座,而台灣四座核電廠,也都在最高第四級的活動斷層帶上,被列為危險核電廠。台灣四座核電廠足以抵擋八九級以上地震或海嘯?
2. 地震難以預測,了解斷層分布可以較為確保民眾身家性命安全?
3. 台灣最新斷層定義及活動如何?
4. 居住地點與斷層愈遠愈好,以大台北地區而言相對安全的居住地區是哪裡?相對危險的地區是哪裡?
5. 公寓大廈類型之建築非常普遍,就避震而言最好居住的樓層?
6. 民眾選購房屋時如何知道建地建物的安全?
7. 這次日本大地震引起的複合式災情,有關避震防災最想與聽眾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