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楊逸帆  

                                                                                      圖片來源:《今周刊》

 

 

日期:2015年4月26日(日)

主題:不一樣的父母,不一樣的孩子

主持人:常玉慧

來賓:楊逸帆/紀錄片導演

 

 

楊逸帆  學習有理 探索無價

                                       資料來源:《今週刊》

 

「你覺得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最基本的,應該是為了讓自己出社會後能活下來吧?」「如果,現在不用為基測而讀書,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歷時五年,《學習的理由》紀錄片誕生,導演楊逸帆年僅十九歲,著手碰觸這個「大議題」時,他才國中二年級。

開拍這部影片前,他對中學教育還沒能有太多想法,只是為了讓社區開課報名人數「好看」,被母親硬拗參加;拍攝紀錄片,充其量只是一份作業,但他投入後,竟拍出使命感。現在,他窮盡自己的力量,幫助青少年探索人生舞台。

「年輕人為何在教育體制中迷失自己?學生既然是教育主體,為何卻常因為制度而被改變?」楊逸帆在拍攝紀錄片過程中,不斷思考這類問題。

他念的學校──宜蘭人文國中,是一所強調「行動學習」、鼓勵探索自我的學校,父親是人文行動高中校長、母親也是學校老師;在這裡沒有分數、排名,學好數學和學會獨輪車一樣重要。

但為了升學,這所學校卻在二○○九年首次面對基測。在好奇心驅使下,楊逸帆以此為素材,用鏡頭記錄在面對新遊戲規則時,同學們選擇變或不變?

另一方面,為理解升學壓力的心境,楊逸帆決定親自體驗,準備基測。「對我父母來說,考試是檢測自己學習的方式,而非目的;當我提出想考基測時,原本很怕他們反對,認為我會浪費很多時間在準備考試。沒想到,父親認為作為一名導演,這是很負責任的作法;而在短短二十多天準備基測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竟也不自覺地為了考高分,而忘了學習、拍攝目的,滿腦子都是考試策略。

 

 

 

他深刻體認到,現行以考試掛帥的教育體制,徹底剝奪了學生認識世界、自我的機會,內心對教改的渴望,也更加澎湃。

基測放榜後,他被分發到一所台北市公立高中;但開學不到一周,就為了拍攝紀錄片蹺課,之後就再也沒踏入這所學校,回到宜蘭人文行動高中就讀。高二那年,他創辦了《Awakening》線上雜誌,獲得二一二年台灣國際社會企業論壇青年提案冠軍,團隊在機緣巧合下,一年內擴張到兩岸三地,成為跨地區、跨專業、跨世代的對話平台。

「紀錄片、《Awakening》及教育革命這三件事,不停在我心裡撞擊;我翻遍國內外書籍、教育文獻,發現社會就業問題與教育制度關係重大。而現在我們做的,就是嘗試破解就業與教育迷思,幫助青少年自我探索,並與就業需求及社會資源連結。」楊逸帆不脫稚氣的臉龐背後,展現的是推動教育創新的決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ra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